
改善腦退化 懷緬治療要趁早!拆解成功秘訣
杜琪峯監製的電視劇《三命》戲味十足,拷問命運與機遇,成為近日熱話。劇情細膩令人回味外,不少畫面復刻80年代場景,舊情滿載。好友說起此劇實景拍攝,而部分街道設施如欄桿,2015年後改變了設計,成為劇中「穿崩」位,無法悉數還原舊香港面貌。這種虛實相間,令筆者想起專攻腦退化長者的「懷緬治療」,正正因為現實不復當年,要鼓勵老友記回憶過去的經歷,以至重遊舊地,減慢記憶退化。
電視劇《三命》實景拍攝,呈現80年代的香港情懷。(圖:《三命》劇照)
家有腦退化患者的照顧者,總會聽說過,多些跟患者一起看看舊相片,談談童年往事,能夠刺激記憶力。直至早前修讀「復康助理」課程,筆者得悉這類舊相回顧,屬於「懷緬治療」的一種,也是人們在家中,成本最低亦最容易實行的記憶訓練法。
引導長者話當年 建立自信
所謂「懷緬治療」,是指透過不同手法,去鼓勵長者話當年,分享和討論過往經歷。重點除了刺激記憶力,更能夠對長者的情緒、自我形象及認知能力,帶來正面影響。
當長者談論工作、拍拖結婚生仔等遠期記憶時,有機會與別人侃侃而談,自自然然促進社交,改善言語表達能力。如果那些是光輝時刻或個人成就,自尊與自信即刻返晒嚟。
不過,這跟一般人「認叻」有分別。因為腦退化長者深受「無記性」,忘掉近日事物等病徵困擾,生活障礙重重,不斷被否定,極需要被諒解和接納。而分享舊時威水史,記得前塵往事,已是少數能夠讓他們有滿足感的方法,有助重建早已瓦解的安全感,紓解潛藏在內心的憂傷,並減低抑鬱發作的機會。
於是,無論是個人訓練,還是長者中心的小組活動,懷緬治療也很常見,給長者重新感受和整理人生的片刻。除了威水史和兒時回憶,懷緬甚麼事物最奏效?
善用道具與舊相 打開話題
日前參觀房協雋康天地懷緬治療專區,當中展示協助長者回憶的物品,頗具啟發性。這些道具包括結婚喜慶用品、食物、童年玩具如陀螺等,以及象徵昔日交通工具的玩具車,相信均容易與老友記打開話匣子。
房協雋康天地開放日,中心內的懷緬治療專區,展示一些有助引導長者話當年的物品。
對於照顧新手,或者不知道腦退化長者的背景時,要避免踩雷,不如由衣食住行的話題開始,與長者傾談,引導他們分享。筆者上課練習懷緬治療時,模擬與長者一起玩挑竹籤等兒時遊戲,以及顯示點心模型,分享味道與飲食喜好,深感食和玩乃人生大事,最易引發共鳴。
傳統遊戲挑竹籤,是懷緬治療常見的用具。(圖:Loodens網頁)
有時間又有餘力,重遊舊地也是好點子,簡直是重新製造照顧者與老友記的共同回憶了,雖則本城舊景已寥寥可數。
正面回憶 快樂作結
以上方法,也許讀者已輕易嘗握,然而懷緬治療要成功,最重要的秘訣是,引導回憶要正面,以快樂談話作結。
畢竟傾談時,容易墮入不斷提問老友記「記得這是甚麼嗎?」的套路,萬一老友記忘掉了,仍然再三追問,往往落得照顧者和老友記也感「無癮」的下場。為免尷尬,還不如直接引導如「這張相片入面,是你的家鄉,左邊是你,右邊是誰?」
回顧舊照片,喚起長者的遠期記憶。(圖:cottonbro studio@Pexels)
這是職業治療師與筆者的腦退化父親進行懷緬治療的情況。家父發病初期,對家鄉、就讀的小學、中學等青少年回憶,尚有認知,笑容滿面。他從前那些泳褲還未乾透,已急不及待穿上並跳下水裏,游水贏過別人的威水史,還得靠懷緬治療,讓我這個女兒對老父知多一點點。
懷緬治療當前,快樂最重要,美好舊夢終須一記。本來由於執屋,打算把舊相簡化處理的我,決定暫且先把生活照保留下來,以作老後不時之需。
老實說,懷緬要趁早,身處認知障礙早期的患者,仍有機會透過懷緬喚起不少遠期回憶,就由看電視劇,看舊照片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