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03/08/2023Text: Christy Yiu

Barbie除了是一個玩偶,還可以有其他存在意義?從《Barbie》電影插曲,解構芭比世界的性別平權和自我認同

  《Barbie》自上映後話題不斷,不論是電影的選角、服裝造型,以至劇情的中心思想,也是好評如潮。相信大部分入場的觀看人也一樣,初初本以為只是一套改篇兒時玩物的真人版電影,怎想到《Barbie》卻是一部圍繞性別平權和自我認同的電影,意義深遠,不論是話題還是觸目度也勝過同期上映的《奧本海默》。

 

Source/ Internet

 

  電影講述Margot Robbie所飾演的主角Barbie是一名「典型芭比」(Stereotypical Barbie),她和其他Barbie同住在Barbieland中,每天過著完美生活,不愁生活。在一次的舞會上,Barbie突然開始思考死亡,身體也開始出現怪異的變化,逼使她要到現實世界解決自身問題,同時亦使Barbieland亦危在旦夕。

 

  電影融入了不少歌舞元素,從一開始以Lizzo的《Pink》帶觀者走進Barbie世界、Sam Smith 的《Man I Am》、Ryan Gosling親自敘述內心世界的《I’m Just Ken》,至貫穿整套電影的Billie Eilish《What Was I Made For?》,歌曲旋律動聽,當中的歌詞亦別具意思,呼應電影中Barbie和Ken的內心世界。

 

下一頁:《Pink》── 這就是屬於芭比的粉紅世界!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

Festive Cheer is in the air

You May Also Like
#Barbie歌單 #Barbie芭比 #Ryan Gosling #Barbie #Margot Robbie #Barbie影評 #Billie Eilish #芭比 #電影 #Barbie電影 #Lizzo #Sam Smith #Movie & Drama #Inner Beauty
More on Art & Living
Popular Tags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 港股
    • A股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