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09/03/2018

他們才是「真‧文青」│記敘文化巨人的《民國清流》

  《民國清流》已出版四卷,四卷的題目分別是:

 

  第一卷,「那些遠去的大師們」,記述民國6年至民國16年,即1917至1927年。第二卷,「大師們的『戰國』時代」記述民國16年至民國19年即1927年至1930年。第三卷,「大師們的中興時代」,記述民國20年至民國25年,即1931年至1936年。第四卷,「大師們的抗戰時代」,記述民國26年至民國44年,即1937年至1945年8年抗戰時期。

 

  第一卷《那些遠去的大師們》,記述1917至1927年,中國呈現出與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相比肩的思想活躍、文化燦爛的局面。繼承了「以天下為己任」的「士」的傳統,擔當精神的一代民國清流,為民族自尊、學術自尊,在風雲動蕩的時局中扮演著先鋒角色。

 

  這本書系統地講述了那些特立獨行的民國文化大師們在思想、學術、政見、工作和生活各個層面,互相交流、碰撞、交鋒過程中的友誼、恩怨、是非、因緣與分合,再現了他們在近代中國的重大轉折時期的生活圖景,刻畫了他們各自獨特的人格魅力和文化品格,忠實講述了他們的偉大與卑微,崇高與缺陷,描繪了一軸無比輝煌的民國文化巨星畫卷。

 

  第二卷《大師們的「戰國」時代》,承接第一部的歷史階段,呈現出1927年至1930年的文化主戰場的「戰國」景觀。時值國內政局巨變,國共兩黨合作破裂,政治鬥爭激烈而嚴酷。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舉起大旗的文化主將們出現嚴重的分化,蔡元培、魯迅、茅盾、瞿秋白、丁玲、葉聖陶、柔石、胡適、沈從文、林語堂、郁達夫、梁實秋、包天笑、周瘦鵑等紛紛來到上海,利用上海租界的保護傘,使上海取代北京成為文化中心。一時間,文化思想界風起雲湧,各文化流派旗幟鮮明,針鋒相對——創造社、太陽社、新月派、語絲派、新感覺派、「鴛鴦蝴蝶派」、唯美頹廢派等派別林立,「封建餘孽」、「革命戰士」、「同路人」紛紛亮相,演繹出民國文化思想界的論戰交鋒和恩怨情仇。

 

  第三卷《大師們的中興時代》,承接前兩部的歷史階段,講述1931年至1936年北平再次成為文化主戰場的文化中興景觀。期間,國共兩黨合作破裂之後,政治鬥爭激烈而嚴酷,日本侵華逐步推展,民族內憂外患的危急關頭,中國知識分子如何抉擇?

 

  文化主將們嚴重分化後,紛紛從上海回歸北平,新的知識分子成長起來,胡適、周作人、老舍、廢名、章太炎、劉師培、劉半農、俞平伯、沈從文、冰心、金岳霖、蕭乾、張恨水、朱自清、錢穆、傅斯年、陳寅恪、梁實秋等大師,或選擇振臂高呼,團結民眾,救亡圖存,或選擇滅跡山林,躲進小樓成一統,追求個人成就。民國文化學術界一時雲起霞落,或崇高或卑微、或飛揚或落寞,呈現獨特而複雜的文化品格和人格。是為中興時代。

 

  第四卷《大師們的抗戰時代》,承接前三部的歷史階段,呈現出1937年至1945年八年抗戰時期悲壯而慘烈的文化景觀。

 

  七七事變之後,國難當頭,民國知識分子自覺站在民族抗日大旗下,演繹了一部壯烈激越的抗戰史詩。無論是在國統區、解放區,還是在淪陷區,抑或上海的「孤島」,民族、救亡的主流都激起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讓抗戰時期的文化思想界空前統一。胡適、郁達夫、老舍、沈從文、梁漱溟、茅盾、張恨水、聞一多、鄭振鐸、馬寅初、陳寅恪、吳宓、趙樹理、丁玲、蕭軍等,做著他們認為文人應當做的事情,在抗日救國的路上披肝瀝膽,以各自的姿態,演繹著知識分子的氣節、風骨與擔當。

 

  作者寫此書的目的,是認為相比之下,當代文化人顯得有些失魂落魄,太專注於「器用」,淡忘了人格、風度、風骨等文化人應有的靈魂。

 

「一分鐘閱讀」推介書籍

 

《民國清流》

作者:汪兆騫

由 現代出版社 出版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 (FM92.6-94.4) 李怡主持的《一分鐘閱讀》。該節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並存載於港台網站 (rthk.hk)。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有學者倡60至65歲以下長者之2元乘車優惠,設每月補貼上限700元,你點睇?► 立即投票

Festive Cheer is in the air

You May Also Like
#知識分子 #民國 #李怡 #民國清流 #文青 #Reading
More on Art & Living
Popular Tags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 港股
    • A股
回顧24 展望25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