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21-07-02Text: Yoko Cheung

無私照顧4個寄養小朋友,不介意被忘記!寄養媽媽:每次分離就像割去半個心!

六年照顧4小孩;曾為疑患「自閉症」兒童憂愁

 

  Kaye自2015年成為寄養媽媽,6年來有4名寄養兒童入住她家,他們初來時仍是手中襁褓,離開時有些已學懂走路、能跑跑跳跳。換尿片、餵奶、陪玩、做身體檢查,Kaye照顧他們就如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她照顧的小朋友剛好都是一歲以下,正處於最讓父母掛心的階段,半夜容易因睡不安穩、不舒服而哭鬧,有時更要凌晨時分到急症室求醫,這段新手父母最辛苦的階段,她們一家人和工人姐姐分工輪更照顧,一次又一次地重複經歷,卻樂此不疲。

 

  有次帶小朋友到健康院做檢查時,醫生輕輕吐出「他可能有輕度自閉症」, Kaye聽後緊張不已:「小朋友一旦被標籤有特殊需要,他被領養的機會就會大大減低。」雖然他未確診,仍待進一步評估,但她覺得如果是自閉症早期徵兆,盡早介入或可阻止病情惡化,遂在等待評估的半年間,與他做很多治療、訓練,嘗試逆轉。半年後接受正式的自閉症評估,醫生一句「OK、無事」,終令她放下懸浮半年的心:「這個小朋友來我家前已住過3個家庭……如果他不是在寄養家庭,未必會發現有自閉症徵兆,若不理會任由情況惡化下去,可能就真的會患上自閉症,影響他一生。」所謂父母,不管是暫時抑或永久,對孩子的擔憂、照顧不會因相處時間長短而有所改變,沒有愛多少、愛多久,只有愛與不愛。

 

 

Kaye對「母親的抉擇」的一句話非常深刻: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 照顧家庭新成員,全家人都出盡力幫忙,真誠地將他們當為自己一份子。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每次分離,心就像割去一半!

 

  Kaye雖然擔當著媽媽的角色,但寄養兒童不是喚她一聲「媽媽」,而是Auntie Kaye:「因為我不是他們的媽媽。」成為寄養家庭的第一課,就是認清自己的角色,Kaye說:「我相信每個小朋友都有爸爸媽媽在外面等待他們,我會不斷提醒自己,我們所給予的臨時照顧,是好好準備他們進入永久的家庭。」寄養家庭是小朋友與領養或原生家庭的橋樑,讓他們去到爸爸媽媽身邊之前,都能享受家庭生活。

 

  理智上知道終有分離一天,但那天到來前,誰也難以預料會在甚麼時間、以甚麼形式上演,直到社工捎來好消息:他就快被領養啦!「心情是很難很難形容的,又開心又不捨又會哭,但是想到其實他將會有爸爸媽媽,又會笑!」三四種情緒一秒間掠過,心就如割去一半,但她清楚這是寄養家庭的必經階段。這股痛可能是陣痛,亦可能是難以磨滅的心痛,視乎怎樣處理、怎樣療傷。

 

 

成為寄養家庭後,Kaye留意到平時孩子氣的女兒,都有溫柔一面。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第一次親手送走小朋友,她坦承內心有很多壓抑:「當時我覺得自己一定要堅強,因為家人需要我,女兒、工人姐姐都很難過,我要陪伴他們度過這個階段。」但自己的情緒卻被封在內心深處,日子如常地過。每當朋友問她有關寄養家庭的經歷,她發現,原來自己不太想談及,更帶點逃避的傾向,她才知道,她其實並沒有從上次的分離癒合。Kaye那時開始重拾冥想,慢慢梳理自己的內在情緒,想哭就哭、想傾訴就傾訴,大概3個月後,她感覺到自己與家人都準備好,再聯絡「母親的抉擇」,很快地,又再迎來新的家庭成員:「小朋友離開的時候,我們好像割去半個心給他;但其實我們的心很強大,很快可以重新填滿自己,然後繼續貢獻。」

 

  分離,是為了下一次重逢,但世上大多數的分離,不一定有重逢那天。「兒童被領養後的6個月內,我們不能與他們聯絡,因為要確保小朋友清楚明白,那才是他們真正的家。」話雖如此,但Kaye仍衷心希望,有天可以接到他們父母的電話,再見小朋友一面。慶幸的是寄養兒童的父母與Kaye一家一直保持聯絡,當三個小朋友同時來到她的家,看到他們健康成長,身邊有著疼愛他們的父母,即使已不再記得Auntie Kaye,不再如以前般向她跑來、要她抱,Kaye仍很心滿意足:「我相信他們記得我們曾經怎樣愛他、怎樣照顧他,這個感覺是種在他們心裏面。」那些沒有被記載在腦海中的回憶,化為最深層的感受,烙印在心上,更為深刻、更為長久。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

更多有種生活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寄養媽媽 #人物專訪 #家庭 #寄養家庭 #母親的抉擇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