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2/2018

從城市空間到建築場所,我們真的需要那麼多建築嗎?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Bosco Hong

    Bosco Hong

    以藝術收藏為主導的投資公司Artillector的創辦人及行政總裁。在這裡,我們不談風花雪月,只談藝術市場。

    遊於藝

    逢周三更新

  香港最愛的建築師 Norman Fosters 又有新構思,他最近建議在倫敦城的金融區起一座外形像火柴頭或縫紉針的觀光塔。

 

  從古時到千禧,很多城市都流行擁有一座擎天一柱式的觀光塔,似乎給遊客像翻開一冊地圖般,欣賞到俯瞰的城市景觀,是城市的實力象徵。但摩天大廈早已林立,而且愈來愈高,看似觀光塔的塔尖永無盡頭。而且嘩眾取寵的觀光塔,是否仍切合現在及未來的世紀?

 

  House of Cards 有句名言:「凡事沒有永恆,即使是最長久、最閃爍觸目的統治,也會有時束的時候。」(Nothing lasts forever. Even the longest, the most glittering reign must come to an end someday.),即使建築有天也終將倒下,但建築始終不同繪畫,當你不喜歡時,就能隨便把畫捏作一團,丟進垃圾桶,因為拆毀一棟房子,可以是興建成本的幾倍至幾十倍。再醜陋,再無用,再大白象的建築,建成後拆毀,也至少是二十幾年甚至是一世紀之後的事。

 

  我們不是生存在工業革命之前的年代,馬路上再沒有作交通用的馬車,負責在馬路上掃馬糞的人早已淘汰。現在旅行已經普及,有太多已不止去過一次倫敦的人,同時網上有太多方法可以俯瞰城市,而不需攀上觀光塔。高高在上的觀光塔從來不能讓你和都市更親密,但現在去旅行的人,渴望更貼近真實的生活,再非抽離且膚淺的走馬看花。

 

  從 Sky Garden 到 Tate Morden,倫敦有太多高樓廈可在遠眺整個泰吾士河畔。多一個觀光塔,又有多大用處?還是純粹建設多一個地標,為自己建築的青史中再添一名百年不拆成員?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說說心理話》「星二代」有甚麼壓力?姜大衛兒子姜卓文參加《造星》:雖然輸了比賽,但卻得到很多!分享如何學會面對問題及成長► 即睇

我要回應1
You May Also Like

版主留言

Comment

登入

發表回應

登記

成為新會員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經濟通立場

  • 只看作者回應
  • 查看全部回應
  • 順序
  • 倒序
  • 包剪揼發表於 2018-12-3 10:08 PM
  • #2
  • 係咪起一個塔就可以代表這個國家的地標呢?雖則企上搭頂可以觀賞到國家最美的遠景,但起這麼高的塔又真係最美嗎?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只看作者回應
  • 查看全部回應
  • 順序
  • 倒序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