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8/2018
一個裁決,將原本值£165,000的名畫變得毫無價值?
價值 £165,000 名畫被定性為仿作。是誰這麼勇敢如此一錘定音?
即使鑑證出畫作上的簽名,以及畫作背面的字跡,都是藝術家本人筆觸;即使經科學印證,畫作上的顏料與藝術家生前遺留的一模一樣;即使攜同這幅畫作,遠赴到加拿大與藝術家同時期的畫作並放於一起,比較出兩幅畫作皆是一轍……為甚麼即使有着各種客觀證據支持,最終還是認為這幅畫作並不屬於 Sir William Nicholson 所繪?
「並沒有直接證據證明這是Sir William Nicholson 所繪之作。」(There is nothing that gives direct evidence that he actually executed the work himself.) 就因為一封信裏上述的一句說話,把一切科學鑑證的支持證據擱在一旁,把這價值百多萬港元的畫作,視作仿作。
人已死了,畫家早歸天國。除非畫家跟畫作有過合照,否則要定性真偽,全靠間接證據:以收藏來源為經,以色彩和畫布素材為緯,編織出一連串畫面,證明此作孰真還是假。
但此一陳述 (Statement),出自一位深研 Sir William 畢生作品的西方藝術史家 —— 此處必須重視其西方二字。她等同終審法院法官,有其權威決定畫作是否該納入圖錄之內,而她的裁決,無論同意與否,只能尊重。當然有天發掘出更多證據,也可以發還重審,另有裁決。
這位藝術史家有否跟這幅名畫的收藏家有過過折?又或者是否另有人在背後推使,讓這位藝術史家作出此一判決?還是這位收藏家沒有支付充足的報酬,令這位藝術史家不滿?慶幸西方獨立的法理文化,沒有被中國人的思維所同化。
很多人同情那位收藏家,但英國人不是失去理智的傻瓜,只用情感去帶動自己的看法,然後圍堵她的宅園,以粗口表達不滿。反而現在大多英國人都在問:那位藝術史家有此裁決,必定有其學術原因 —— 此處必須重視其學術二字 —— 但到底是甚麼呢?
樂本健【雙11感謝祭】雙重優惠、多買多賞► 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