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2023
小東策展「物池」:人和物件的關係,在於情感上的連繫
當數量成為了形容詞的時候,人群與雜物都只是一個大致的概念。人們為物件注入過多的情感,最終亦只會被整合為理性的分析。我們在思考應否要拋棄一件物品的時候,當中的首要條件就是它們本身的作用。藝術家所專注的是自己與物件之間的情感,敞開一種超於作用的可能性。策展人小東集合了五位香港藝術家劉菁兒、王嘉淳、劉家俊、李心怡及黃慧心,在九龍灣的藝術空間WURE AREA舉辦了一個以「堆積」為主題的展覽「物池」,探討人和物件在於情感上的連繫。
紗帷的片段
展覽的空間設計是以紗帷來進行劃分,置放在其後方的作品都看似是朦朧不清的回憶片段,而在燈光的裝置所映照下的光影,就如稍縱即逝的靈光。展覽入口的右方擺放了李心怡的《1516》及黃慧心的《星球上的坑紋》,兩者在裝置手法和紅黃色調上的呈現,打開了人們在於表達情感的方式上的對話。李心怡在作品中運用的物件是一個屬於親人遺物的鐵罐,在其中盛載著不同顏色的橡筋和自己寫下的文字短箋,從而思考物件被傳承的價值。黃慧心則以文件夾、亞加力膠片及LED燈來刻劃桌墊上的裂紋,重現物件在堆積時所留下的痕跡。
兩者之間存在著一種若即若離的感覺,鐵罐內的橡筋與膠片上的紋理,都存在著一種無所適從的曖昧感覺。鐵罐內所承載的或許還有橡筋以外的物品,膠片上的紋理或許只是燈光的投影。李心怡雖然在短箋上寫下了文字,但是它的摺疊方式和擺放的位置,都難以讓觀賞者閱讀。這一種親密的距離感就像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一般,欲言又止的感覺滲透在物件之中。
靈光與幻覺
猶太裔哲學家華特・班雅明在〈攝影小史〉中,曾形容「靈光」(aura)為:「靜歇在夏日正午,沿著地平線那方山的弧線,或順著投影在觀者身上的一截樹枝,直到『此時此刻』成為顯像的一部分——」本來帶有功能性的物品,並不存在著藝術價值。在藝術家運用物件來創作的時候,其中的製作過程就賦予了它們一種靈光。
醫生把黑白的感光底片放置在診症室內的燈箱上,病人同時從桌上拿了一顆收藏在鐵罐內的紅色糖果。患者盯看著透徹心靈的底片,口中的糖分滲透了甜蜜的幻覺。
物池
日期:即日至 2023 年 5 月 10 日
時間:12:00—19:00 (星期日、一休息)
地點:WURE AREA 香港九龍灣宏照道11號寶隆中心B座7樓707
查詢:https://www.instagram.com/stuffy.here/
參考文獻
許綺玲(譯)(1998)。《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原作者:Walter Benjamin) 。臺北:臺灣攝影工作室。(原作出版年:1931)
《說說心理話》身體唔舒服查唔到原因?周身痠痛疲累?可能係患有心身症!點解原生家庭會長時間影響一個人?點樣脫離循環?►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