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2024
香港學會座談會「香港歷史日 」:深入了解香港獨特的歷史地位,一探這片彈丸之地發生過的事
九月初,參加了呂大樂教授的書店講座,談其新書《回頭好難:錯失了的跨代對話》,剖析事件背後種種,引人不斷思考,香港幾代人錯過了甚麼呢?上週末,在韓國濟州放空,感受過日韓戰爭歷史的「果」後,有緣參加香港歷史學會(Society For Hong Kong Studies)在香港大學舉辦的「香港歷史日」,好像已是第二屆。在一系列共十集《香港史·記》YouTube的訪談(值得一看)以外,透過一眾學者分享關於香港歷史及不同生活面貌的課題,促進大眾對香港歷史有進一步的追溯探究,老土講句,抽身旁觀,總有借鏡學習「正之」處。
「香港歷史日」共分四節,每節邀請三至四位學者就不同題目演說,一天下來,舉行共十多個talk,處處皆醍醐。學者從研究搜集而來archival data梳理、整合,透過分析,串連成一個縱向或橫向的歷史脈絡,讓有興趣者解讀、詮釋、分享,冀達傳承之效。
例如,現任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及現代語言及文化學院副教授王迪安,他從著作《香港振翅——民航業與全球樞紐的發展 1933–1998》取材,從展示30年代的多拉多號開始,闡述新科技如何發展成為工業及產業,香港又如何透過包括興建啟德機場(原由及過程),成為戰後的航空樞紐,揭示這過程與不斷變化的區域政治、經濟及日益加劇的全球化的互動。利用歷史和地理環境的機遇,塑造了一個國際航空中心,並藉此重塑香港人的身份與利益,同時展望將來規劃的藍圖。
至於來自布里斯托大學的彭得豐,其劍橋大學歷史學院博士論文研究二十世紀下半葉香港、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的華人歷史教育網絡,故此談《跨越國界的兒童雜誌》,在香港《兒童樂園》,與新加坡《小朋友畫報》、《南洋兒童》及《世界兒童畫報》之間比對,五、六十年代的地緣政治背景,不同的選材、故事與表述,包括岳飛的「精忠報國」、苗族女英雄秦良玉、鄭國商人弦高,闡釋跨地緣的不同政治意識形態與價值觀,還有「交叉感染」的多元影響。
島嶼研究網絡創會成員及前任董事梁寶山博士,向來關注藝術生態、城市空間及文化政治等議題,是次帶來「街渡」課題,在高度城巿化的當下,尋溯香港及群島間的地理感知,例如南丫島的沿海航線、五十年代胡氏家族的全記渡、坪洲街渡三角能線上的生活面貌、吉澳與沙頭角之間島民的客家人經濟圈,除了理解“island within island”的地理意識,也鞏固團體組織矢志”research with island”的信念。
當下「本土情懷」泛濫,孰優孰劣,見仁見智,但紮實學問功底騙不了人,香港歷史作為學術研究料子,縱然每節課題分享時間短促,篇幅所限,未能盡錄,有機會再談,但不愧為一個引子及延伸,讓我們以至後代正視這片彈丸之地到底發生過甚麼事,真正明瞭香港獨特的歷史地位及角色。
【與拍賣官看藝術】東南亞藝術市場是下一個熱點?一探各地獨特及吸引之處!►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