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1/2017
另兩個有關影子的作品
人在有光的地方,就會有自己的影子,成語說「如影隨形」「形影不離」,按常理說,人和他的影子是兩者不可分的。安徒生的《影子》,卻是人與影分離的故事。人的原型,是真正的「我」,但在社會中呈現的卻是被社會污染、扭曲的「非我」之我的影子。
魯迅在1924年也寫過一篇人與影分離的散文《影的告別》:「人睡到不知道時候的時候,就會有影來告別,說出那些話——有我所不樂意的在天堂裏,我不願去;有我所不樂意的在地獄裏,我不願去;有我所不樂意的在你們將來的黃金世界裏,我不願去。/然而你就是我所不樂意的。/朋友,我不想跟隨你了/我不願意!……」
與安徒生的《影子》相反,是人的原型已經被醜惡虛偽的社會價值扭曲了,而影子則仍然堅持要做「真我」。
2005年逝世的現代作家劉賓雁在1980年也寫過與影子有關的作品:《一個人和他的影子》,講一個被打成右派的知識份子的凄苦遭遇。
主人公雖為專業工程師,但在工廠中工作最重,時間最長,加班最多,但是工資最少,更飽受領導者百般凌辱,因為他的「右派」檔案就有如他的如影隨形的「影子」。他走到哪裏,把他標籤為「賤民」的影子就跟到那裏。工人們被命令不准稱他為「師傅」,只得稱他為眼鏡(因他戴眼鏡)。在這凄苦非人的生涯中唯一慰籍是後來成為妻子的女友。
當時中國社會多數人只看到被加在他身上的右派標籤,這是他無法擺脫的影子;只有包括他女友的少數人才看到「真人」,即人的本相、本質與本領。
前者是齊克果所指的群體;後者才是清醒的個體。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 (FM92.6-94.4) 李怡主持的《一分鐘閱讀》。該節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並存載於港台網站 (rthk.hk)。
【你點睇】卓林普經優才計劃成為香港居民,桌總冀當局放寬16歲以下青少年進入桌球室限制助年輕人接觸桌球,你是否認同?►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