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9/2015
去時裝周看時裝秀?
新一季度時裝周又開鑼,昨日又遇到同一個問題,某君問:「你要不要飛去時裝周?」我答道:「有互聯網,還去時裝周幹嗎?」他以一個點頭作認同。我不是那種吃不到葡萄是酸的人,我不抗拒時裝周,只不過是抗拒「人做我又做」的羊群心態。現在互聯網發達,各大品牌又喜歡作網上livestream同步發表系列,在vogue.com,圖片又可以放大看。要知道去時裝周的編輯記者們,也不是每場秀可以坐front row,就算有幸坐front row,那距離也不會比在網上看清楚吧。在20、30年前或更早時期,出席時裝秀的人大多是時裝百貨店買手,以及一些品牌的名人好友和尊貴客戶,出席的時裝雜誌媒體,數量不多,因為當年時裝媒體未至今日成行成市,再者有名氣時裝品牌,都只會邀請有份量的國際時裝雜誌報章出席,例如《Vogue》、《Harper’s Bazaar》、《ELLE》、《Marie Claire》和《New York Times》等等。
品牌或設計師邀請時裝媒體出席,當然是希望他們報導,而編輯記者的任務,固然是要將每一個系列的細節和精華,如實報導出來。曾在美國《Vogue》擔任編輯Carmel Snow,之前在1934年加盟《Harper’s Bazaar》擔任主編,當時Anna Wintour仍未出世。地位崇高的Carmel Snow,當年每出席時裝秀,坐在front row的她手上總會帶著一支筆和一本記事簿,目的是為了記錄整個系列的設計細節。看看今天的時裝周,Suzy Menkes、Tim Blanks、Hilary Alexander、Cathy Horyn和Grace Coddington這一眾資深時裝評論員和編輯,都會拿著紙筆做記錄。但另一邊鏡頭的Anna Wintour,只會蹺起雙手,很多獲邀請的時裝編輯和時尚博客,都只會拿著相機或手提電話拍照。可能他們都覺得,不用即時出版報導,回家看互聯網做記錄便可。
那究竟這些不用做現場筆記的時裝編輯和博客,去時裝周的目的是甚麼?7年前我寫過一篇文章〝To see and be seen〞,有關時裝周的現象,就是大家都只為了進行一場街拍華麗秀,此其一。其二,我認為很多時裝媒體只會視時裝周為一個「順便」,讓他們可以在當地拍攝時裝大片,跟明星和品牌之間進行一些商業性質的拍攝工作等,因為既可省卻機票和住宿成本,又可以乘機賺取額外廣告收入,在外地取景拍攝,亦間接令雜誌形象提升。要知道現在有很多時裝雜誌,沒有品牌贊助機票住宿,他們根本不會去時裝周,機票更一定要商務客位。其實去時裝周看秀,對他們來說有多重要,心知肚明吧。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