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20-06-04

「六四心結」還需心藥醫

  今年的六月四日,是31年前,即1989年民運的紀念日。所謂「六四事件」,是八九民運的結局,北京當局在1989年6月3日晚間至6月4日凌晨,對示威集會進行武力清場。

 

  其實「六四事件」只是一個狹義說法,廣義的「八九民運」,應以1989年4月中旬「悼念胡耀邦」活動為起點,而這也是一條導火線,由內地高校學生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發起,持續近兩個月的示威運動,波及全國。現今的官方說法,將當時的衝突,形容為「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風波」。

 

  無論如何,「六四事件」是一宗不幸事故,如今31年過去,比較可以痛定思痛,反省和整理事件的來龍去脈。事件背景是因應改革開放而來。1977年鄧小平正式復出,到1978年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他將改革開放列為重要政策,隨即任命胡耀邦為總書記。

 

  改革開放所推行的市場化經濟政策雖然普遍受歡迎,但官員腐敗和裙帶關係的管治也不斷滋生。1980年代內地出現一個詞彙叫「官倒」,是指有官方背景的倒買倒賣投機者。當時,中國在進行改革開放,物品價格採用兩套定價系統,稱「價格雙軌制」。一些官員或其親屬,利用權力獲得低價物資,倒賣到市場賺取價差。而「打倒官倒」是八九民運學生的重要訴求之一。

 

  改革開放後,中國社會除了官倒,還出現權錢交易、腐敗、特權、貧富分化擴大等各種問題。另外,國家本屬意知識分子發揮作用,可惜高收入和領導工作多由具裙帶關係者取得,經常出現「外行領導內行」的情況。這些不滿的積聚,令北京的大學校園出現小規模的「民主沙龍」社團,且逐漸激發學生參與政治,在意識形態上對政府產生不信任的危機。

 

  以胡耀邦和趙紫陽為首的改革派,主張進一步實施政治自由化方針﹔但以陳雲、王震和李鵬為首的保守派,則認為要重新加強控制以確保社會穩定。隨著80年代世界各地爆發群眾運動,中國學生也在1986年12月發起抗議,反對改革開放的步伐太緩慢,提出許多訴求,令中央領導階層感到不安,而胡耀邦則被保守派人士譴責,被迫辭去總書記職務。在鄧小平的支持下,保守派順勢展開「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運動。

 

  1989年4月15日,胡耀邦因心臟病發逝世,隨後引起學生強烈迴響與悼念,並引發群眾聚集,成為「六四事件」的序幕。在「六四事件」前,香港在5月27日有近30萬人參與《民主歌聲獻中華》活動,隔天則有150萬名群眾聚集在香港島發起大規模的抗議遊行。難怪「六四事件」不僅是內地人的心結,也同樣是香港人的心結。

 

  「六四事件」結束後,特別是進入2000年後,隨著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帶來民眾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使中國成為繼美國之後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以及軍事強國。國家實力的提升,使內地民眾感到自豪,不再倒向「西方懷抱」,證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在經濟層面的改革是成功的,但民眾對政治體制改革的期待相信仍然存在,而這正是「六四」的心結。所謂「心病還需心藥醫,解鈴還需繫鈴人」,這劑心藥,估計仍是「路漫漫其修遠兮」,有待「上下而求索」!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媒體近日報道有關愛隊涉活動造假或誇大以滿足KPI,事件會否影響你對關愛隊的印象?► 立即投票

更多論盡中港台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六四事件 #八九民運 #改革開放 #官倒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回顧24 展望25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