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0-08-03

廣東的菩薘和紅綾鞋

  最近廣東省為了增加普通話的電視節目,而鬧出了保護粵語文化的爭論,政府已經出面說明,那純粹是一場誤會。在這場茶杯裏的風波中,我想起了小時候聽長輩用粵語唸的童謠:「月光光,照地堂,年三十晚,摘檳榔,檳榔香,買紫薑,紫薑辣,買菩薘,菩薘苦,買豬肚,豬肚肥,買牛皮,牛皮薄,買菱角,菱角尖,買馬鞭,馬鞭長,起屋樑……」
 
  小時候不知道菩薘是甚麽,也不知道這兩個字怎麼寫,最初還以為是菩薩,可是菩薩怎會是苦的呢?菩薩心腸是美好的啊。
 
  長大後才知道,菩薘原來就是夏天的時令瓜果中的苦瓜。菩薘這個稱謂,是出自《廣東新語》,書裏也稱之為君子菜。
 
  苦瓜,大概是宋元之間從東南亞傳入中國的,最先是南方人才吃的,北方少見。最早記載苦瓜的,是《救荒本草》,可見那麼苦澀的菩薘,是救命時才會想到去吃的。廣東人不但把苦瓜做成多種菜餚,還把它端上了筵席的大桌上。
 
  《儒林外史》第四回,寫范進和張師陸投帖拜會廣東知縣湯奉,湯知縣在後堂擺上筵席接見,「席上燕窩、雞、鴨,此外就是廣東出的柔魚、苦瓜,也做兩碗。」由此可知,是廣東人在清朝時代,大膽地把這種上不了枱面的菩薘,和燕窩看齊,拿到筵席的桌上。
 
  如今上得筵席的苦瓜,菜色很多,在香港最有名的,就是「涼瓜燜斑頭腩」,是用上好的貴價石斑頭部和腩部,去熬煮苦瓜。香港人大概是嫌苦呀苦的意頭不好,所以都把苦瓜稱作涼瓜。其實也有幾分對,因為人人都怕吃苦,所以連烹飪上的苦瓜,都先用滾水焯一焯,以令苦味去除大半。
 
  菩薘還有一個比較動聽的名字,也是廣東人叫的,叫做紅綾鞋。為甚麼叫它紅綾鞋呢?原來我們吃到的苦瓜,都是未成熟的瓜。苦瓜成熟的時候,周身會先變黃,跟它的花一樣顏色,然後慢慢變紅,是從內部紅起,紅得鮮艷時,整個瓜身會突然地炸了開來,像一朵盛開的紅花,又像一隻女子穿的紅綾鞋。
 
  很可愛的名字吧?這名字不但可愛,而且在成為紅綾鞋之後,苦瓜就變甜了,可以生吃呢!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送禮活動浪接浪!想緊貼著數活動消息?即Like etnet 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

更多食客三千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