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03
全面放開二胎,你還敢生嗎?
近日閉幕的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會議決定: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然而政策放開了,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卻沒有跟上。「養娃」成本高,基礎教育優質資源短缺,高等教育資源配置不均等問題讓許多想生二胎的家庭憂慮重重。
一、二胎你還「養得起嗎」
早在2013年開放「單獨二胎」的政策時,就有八成網友表示希望「生二孩」又恐「養不起」。以廣州市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為例,養育一個孩子,出生前需花費2-3.5萬;孩子0-3歲階段需花費9-27萬;幼兒階段需花費10-20萬;小學階段,如果就讀公辦小學,加上輔導班、興趣班的費用至少要9萬元,如果讀民辦小學,將約有20萬開支;中學階段需花費8-45萬;大學階段需花費約15萬,如果供孩子出國留學則需花費80萬甚至更多。一共68-230萬左右的開支還未考慮通貨膨脹和學區房購買。所以說,雖然全面開放了二胎,但面對如此高昂的「養娃」成本,許多家庭難以付諸行動。
二、幼稚園有「多危險」你知道嗎?
不僅有教育成本高,還有教育資源配置不均、教育有失公平的問題。我們先來看看學前教育。同樣以資料來說話,到底我們的學前教育出了甚麼問題。根據教育部2012年資料,全國共有幼稚園18萬所,我把它分成三類:第一類是有權人的子女讀的,第二類是有錢人的子女讀的,第三類是沒權沒錢的人的子女讀的。
上圖是民營、公立幼稚園比重。在18萬所幼稚園當中,民營幼稚園12.5萬所,約佔70%,剩下約30%是公立的。有哪些公立幼稚園呢,比如市委、市政府的幼稚園,區委、區政府的幼稚園,各部委的幼稚園,等等。這些公立幼稚園招生都是以公務員的子女為主體。當然如果你不是公務員又想去上的話,那就要看家長自己的本事了。
大家都知道,我們國家是9年義務教育,幼稚園的學前教育是不屬於義務教育的,所以我們老百姓的孩子上幼稚園是要交學費的。但這30%的公立幼稚園是享受國家財政補貼的,政府關於學前教育的撥款只撥到這30%的公立幼稚園身上。因此它們經費充足,各方面條件都是第一流的,有的幼稚園連馬桶都是進口的。在全國範圍內爆發了這麼多幼稚園安全事故或醜聞,沒有一個是公立幼稚園的。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數量很少的貴族幼稚園,或者叫做高檔私立幼稚園。這些幼稚園每個月學費上萬元,宮廷式建築,五星級廚師,請老外來教英語,各種興趣班等等,搞得非常豪華。當然我對這類幼稚園沒有任何的批評,因為有錢的父母願意花這個錢,市場有這個需求,當然也有人願意提供這個供給,因此也是無可厚非的。
出事的幼稚園既不是公立幼稚園,也不是這種高端的貴族幼稚園,而是中低端的民營幼稚園。這些幼稚園的現狀是怎樣的呢?相互之間競爭非常激烈,很多幼稚園招收學生人數不足,陷入惡劣競爭。我以深圳地區為例,不少民辦幼稚園為了降低成本,紛紛擴大班級、減少師資、壓低教師薪水,幼稚園老師的平均薪水一個月只有兩三千元,你想想在深圳地區怎麼生活呢?這樣一來,一些經驗豐富的優秀教師留不住,更難以吸引優秀的師範畢業生加入,所以師資水準也是愈來愈差,形成惡性循環。因此各種醜聞、事故被曝光的100% 全是這類幼稚園。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今天我們幼稚教育最大的問題其實是公平問題。說到公平問題,我想給各位舉兩個例子,一個是香港地區,一個是日本。
香港的幼稚園基本上分成兩大類,第一類屬於非盈利性質的,通常附屬於學校或者教會組織。另外一類是盈利性質的,叫國際學校或者雙語學校,學費非常貴,是有錢人的孩子上的,政府不會給補貼。政府的補貼集中在非盈利性的幼稚園,比如說地租退還、學費減免、分配宿舍、教師培訓等等,來幫助這些幼稚園運營。為了兒童學前教育儘量公平,政府為每一個有孩子的香港公民發放學前教育補貼券,每年17000多港元,用這個券可以去非盈利性質的幼稚園就讀,不夠的部分由家庭承擔,家庭有困難還可以申請政府減免。所有公務員一視同仁,沒有特殊待遇。
再來看日本。日本的情況和中國內地極為類似,它的幼稚園一半是公立的,一半是民營的。但日本和我們不同的是,不論你是公立的還是民營的幼稚園,它的補貼是一視同仁的。它的補貼分為「機構補助」和「幼兒津貼」兩部分。機構補助用於學校設備的採購以及事務性的支出,由日本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進行雙重補貼,一般是國家負擔1/2或1/3,都、道、府、縣負擔1/3或1/4;幼兒津貼和香港地區一樣,以福利形式發放給有兒童的家庭,政府根據家長的不同情況進行補助、減免其子女進入私立幼稚園的入園費。公立和私立的差別不大,家長可以自由選擇。對公務員也沒有特殊優惠。
還記得去年曝出的幼稚園喂藥事件嗎?政府對這一事件進行了全國範圍內的嚴打。但是,我們從來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完全不透過現象看本質,也不去研究這類事件的根源所在。在這裏我想告訴政府,這些年發生在幼稚園的喂藥事件、虐童事件、安全事件、中毒事件等等,只是表面現象,根本原因是我們學前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公。我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從根本上解決我們幼稚園教育的毒瘤,不要又是以嚴打開始,以嚴打結束。
三、高等教育,還有「公平」嗎?
說完了學前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公,我們來說說高等教育的公平問題,我們的大學教育存在兩種不公平, 即「入口歧視」和「出口歧視」。
教育改革的第一步,不是搞教育產業化,而是要實現教育公平化。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985」高校是國內名校的代稱,北大、清華、復旦、浙大等名校都在其中,這39所學校拿走了全國高校經費的52.7%,我們就以985高校為例,看看他們的招生是否公平。我們還是用資料說話。
首先來看「985」高校在全國的分佈情況,39所「985」學校中,北京8所,上海4所,兩個地方佔了31%。另外有8個省一所也沒有,5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也都沒有。當然了,名校建在哪裏,有歷史原因,全世界任何國家都不能保證高校分佈在地理上是平均的。比如說美國東北部的波士頓地區和麻塞諸塞州地區就是名校紮堆。
但問題在於,這些高校到底是如何招收學生的。我們調查發現,「985」高校中竟然36.18%的學生都是本地戶籍,請看上表。你會發現,清華大學近25%的學生是北京戶籍,同濟大學近40%的學生是上海戶籍,復旦大學約49%的學生是上海戶籍,浙江大學近62%的學生是浙江戶籍。這種情況下,北京、上海這些高校多的地方自然佔很大便宜,這非常不公平!
我們再來看錄取率,更有意思,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出來這種不公平有多大。請看上圖。河南學生進入「985」高校的錄取率是全國倒數第一,0.7%。也就說,100個人參加高考,只有0.7個人有可能進入「985」高校。而錄取率最高的上海,錄取比例為4.57%,兩者相差6.5倍,這表示上海學生進「985」高校的機會是河南學生的6.5倍。顯然,這個制度設計毫無公平可言。對上海、北京的學生來說,你不需要太聰明,也不需要太用功,因為你先天就佔了很大優勢了,這也是為甚麼這些地方的戶口特別值錢的原因。反過來說,如果你戶籍不對的話,你就輸在了起跑線上。
可能有人反駁我說,「985」學校是特例,「211」學校就是每個省都有啊,你不能挑起地域矛盾!那我就用資料告訴大家,「211」學校同樣不公平。如果以「211」學校佔當地高校數量的比例為指標,北京有84所普通高校,其中24所「211」高校,佔比高達28.57% ;而河南和河北普通高校數量均超過100所,可是「211」學校均僅有1所,佔比分別為0.83%和0.99%,排在最後兩位。而如果我們按照每百萬人擁有的211學校數量來做比較,發現差距更大!河南省共有1億人,只有一所「211」高校——鄭州大學,平均下來每100萬人只有0.01所;而北京每100萬人擁有1.83 所。換句話講,北京的人均「211」大學數量是河南的183倍。
大家知道這樣導致的結果是甚麼嗎?那就是非中心地區和農村地區的優秀人才因為制度限制不能進入好的大學,導致精英的逆淘汰,造成人才與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
由於生活成本、教育成本的攀升,優質教育資源的短缺及分佈不均,即使在全面開放二胎的政策下,生育率可能也不會上升很快。因此,想要解決中國當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緩解未來幾十年勞動力短缺的危機,僅僅開放生育政策是不夠的。解決投向基礎教育的經費短缺和合理分配優質教育資源的問題應該被重視起來。
Source: 獲作者授權,轉載自極視傳播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