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3-06-24

誰拖累了香港競爭力?

  中國城市競爭力排行榜最新出爐顯示,香港的綜合競爭力由去年的第二位,下跌至今年的第五位,落後於廣東、江蘇、山東、浙江等幾個地區。看到榜單,有人會說「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香港近些年原地踏步,除了固有的金融、物流、地產、旅遊業等,似乎找不到新的增長點,因此才會被內地迎頭趕上;但也有人認為躋身競爭力榜前五位的,只有香港是城市,其它皆是省,雖說特區與省屬於同等行政級別,但畢竟是以只有七百萬多人口的城市,與幾千萬人口的省對撼,以小博大又能入圍,已是相當有競爭力的表現了。


  不過報告直言不諱地指出,香港綜合競爭力排名下降,是由於香港缺乏長期經濟規劃,產業結構倚重金融,土地供求失衡,政府施政步履艱難等,而社會紛爭大,內耗加劇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


  這幾年內地城市頻頻舉辦大型活動,類似北京奧運、上海世博、廣州亞運、深圳大運等活動層出不窮,既提高了城市的認知度,也可令國際企業增加投資意向。而香港除了東亞運動會外,並沒有甚麼引起國際關注的大型活動,反倒是社會紛爭愈來愈大成為不爭的事實。這些紛爭中,尤其是中港矛盾,像一垛乾草,一點即著,時常引爆民情激憤,這點筆者最近深有體會。


  朋友夫婦在港工作六年,像普通港人一樣工作納稅,沒有拿過綜援,也沒有得到任何份外的利益。近日他們喜得貴子,便開心得將全家福貼在網上,誰知惹來一群陌生人大罵雙非、蝗蟲,更有好事者將相片放上facebook討論群組,號召大家趕走內地人。一系列錯誤和辱駡的極端言辭令朋友一家人滋擾不堪。他說原本打算在香港紮根,但這幾日發生的不愉快,讓他不得不為家人考慮,繼續在這片渾濁的空氣下生活是否正確。目前他已經開始著手諮詢移民紐西蘭的可行性。


  除此之外,繼近幾個月反雙非、反水貨客運動之後,有本土派人士將矛頭指向在港留學就業的內地生群體,於報紙登整版廣告反對「香港大學大陸化」,反對本地大學招收內地生,因為他們會「搶書讀,爭工做」,侵佔港人權益。


  據統計,自2003年香港高校開放內地招生以來,選擇來港讀書的內地學生有逐年增加的趨勢,由當年的1600人到去年的16000人,十年間增加了十倍,累計下來已有七萬多人來港留學。而獲批留港就業的內地畢業生,也由2009年的3000多人,增加到去年6400多人,4年翻了一倍。


  其實,選擇來港留學人數逐年增加,正正印證了香港具有強勁的競爭力。選擇來港留學就業的學生,無論是因為香港學術嚴謹、有國際視野、信息發達,或者健全的社會體系可提供公平的工作機會,甚至單純是因為學費較歐美便宜,皆證明香港確有其過人之處。而這些優秀的外地年輕人留港就業,也可為出生率很低的香港注入活力、提升競爭力。


  另一方面,廣告針對研究型課程的招生人數發難,認為有研究生院招收70%內地學生不合理。按此數據看,似乎確實偏高,但既然要說高等教育,怎能不提高等教育的基礎階段本科呢?按政府現行政策,大學本科收錄非本地生比例不得超過4%,因此可以說,佔高等教育大部分的本科生中,外地生(包括內地生)只是極小一部分。


  而大學內提供的研究型課程,國際慣例就是對全世界開放,擇優錄取,根本不存在不公平之說。刊登此廣告的人似乎忽略了歐美各大高校的研究院,都是面向全世界收生,申請者完全憑藉自身學術條件參與競爭,這才有了「哈佛耶魯博士生一半都是中國印度人」等略顯誇張的說法。而畢業後出到社會搵工作,更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各憑本事能者善任,本地和外地人各有所長,也談不上「侵佔港人利益」。


  在中國城市競爭力榜單上,除了綜合競爭力之外,還有一個城市幸福感指數。作為小市民,若說城市競爭力離生活有點遠,那在一個城市居住,認同感、安定感、滿足感,以及外界人群的嚮往度、讚譽度則是比較實在的參照。在這個幸福感的坐標系上,香港排十六位,十甲不入。是不是因為怨氣深重的社會讓人始終處於憤懣不平的情緒中,因此失去了幸福感,失掉了競爭力?值得深思。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說說心理話》情緒反覆無常點算?一句「唔緊要」已經很大安慰!社工分享如何扭轉負面想法► 即睇

更多羅湖橋兩邊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