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4-11-03

初中開展生涯規劃 調整家長期望增溝通

  政府於今個學年度開始向各中學撥款港幣50萬元作「生涯規劃津貼」,向學生提供職業教育及輔導,目的讓學生能早一點確定未來的路向。有中學去年已開始於各年級灌輸生涯規劃的概念,積極參與職業技能的活動。學生都說有目標,學習變得有意義,連家長亦有時間接納孩子的志向、調整期望給予支持,增加親子溝通。

 

四位中二生首次遙控機械人,感覺新鮮,它是職業技能展覽中為物流業搬運及整理貨物而設計的。

 

  讀中二的徐天朗,自中一開始便立志要當飛機師,愛上網看飛機,對飛機的特點朗朗上口,「空中巴士A380是現時世界上最大的飛機,共兩層由四個驅動器推動;A320則有一層,由兩個驅動器推動。」愛機師工作有型又富挑戰性,打從立志開始,他便開始認識當機師的條件,「需要工程系畢業,流利的英語和對飛機的認識。」他說。

 

 

中一開始定志向

 

沈老師說自初中便灌輸就業概念,給予家長調節心態的空間。

 

  坐在身旁的生涯規劃組主任兼班主任沈彥儀老師聽罷,立即提點他除了工程系外,選讀食物科學也能被本地的航空公司取錄,告訴他不止一個渠道達到同一目的。

 

  同樣是中二的丘子琛,自小已立志當一名獸醫,所以不時購買關於狗隻的書籍來看,更跟隨姊姊到愛護動物協會當義工。自言很清楚志向並非醫人,而是動物後,她特別留意動物結構、了解動物的敏感或脆弱部位,如耳朵或肚子,當然流利的英語也是必須的。

 

  在場的其餘兩位同班同學也各有各志向,善於服務別人的鄧力基立志當餐廳服務員,向服務界進發。而最拿不定主意的李可欣,也因為中文科成績全級第一而傾向教育方向發展。學校和同學間互有大志的氛圍,令各人自中一開始便思考未來。

 

讀書變得有意義

 

徐天朗(右三)立志當機師、鄧力基(左一)則向服務界發展,他們都說學習變得有目標有意義

 

  「這樣讀書便變得有意義」,「心也會定下來」,同學們不約而同地說。自小便有基本的職業志向,沈老師認為對學生成長絕對有利,「這有助他們於中三選科時能依據個人的能力及志向作選擇,不會選錯科。」她所任教的仁濟醫院第二中學也看到這點,從去年開始於中一至中三低年級,刻意加入職業的題材作專題研習,並帶他們參觀職業訓練局等舉辦的各種技能展覽,讓同學對各行業都有了解,從而找尋自己的志願。

 

傾談聆聽未來路

 

  教學多年,沈老師看到父母與學生之間因期望不同,而產生的緊張關係。她說曾有學生對巴士狂熱,中三便說放棄學業去當巴士車長,但父母希望他繼續升讀中四,於是他讀完中四後入讀九巴的證書課程,工作了一年後再修讀中專教育文憑,繼續發展。「在他的路上,沒有浪費時間。」沈老師說,在學生選擇職業的過程中,家長固有想法是一定要讀大學,所以學校由低年級開始向學生及家長灌輸升學知識,給予空間讓親子間傾談未來路向。「當家長知道當會計師未必一定修讀會計系,他們便容易接受孩子選擇,有心讀總比沒心的好。」協助學生作職業規劃,她看到孩子個人成長,是知識、態度、技能三方面的培養。

 

 

Source: SKY POST

《說說心理話》青少年自殺率上升,如何分辨求助訊號?社工分享陪伴的重要性► 即睇

更多親子專題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