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29
申辦亞運 港宜三思
至截稿為止,香港運動員於今屆亞運取得8金、15銀、17銅的佳績,打破歷屆紀錄。是次獲獎的不少香港運動員(如黃金寶及黃蘊瑤)皆於香港土生土長,雖然近年亦獲內地教練培訓並以內地為培訓基地,但能取得佳績亦全賴他們努力不懈,方能開創新紀錄,為港人爭光。
有人以比賽獲佳績為由,指香港應申辦2023年亞運,盡取「主場之利」,務求將運動員表現再推上高峰。不過,我認為此申辦亞運的理由薄弱;首先,無論於何地參賽,運動員亦應以發揮最佳表現為目標,盡量不受地理因素影響。另外,特區政府若真心希望推動體育發展,應將資源投放於提升運動員的質素,包括培訓教練和運動員;增加退役運動員的出路;提升給予運動員的獎賞,吸引更多人才成為職業運動員;以及於港、九、新界興建更多讓市民享用的體育場地,務求將體育普及化。相信要做到上述種種,政府只要投放6億元已有莫大裨益,並不需動用60億元巨額。
大興土木 浪費資源
要舉辦亞運這類大型體育活動,需要多項客觀條件配合,例如北京就為2008年奧運大興土木,興建國際級運動場,但不少場地在賽後空置,普通市民無法享用。在香港這彈丸之地,應否如此運用龐大資源,值得深思。但凡於擠迫城市舉辦國際盛事皆要面對不少困難及風險,包括交通及保安問題;雖然香港從未受恐襲影響,但亦不能忽略安全措施,以免慕尼黑事件重演。但特區政府如今為爭取財委會支持,將申辦亞運的經費由160億大減至69億,予人兒戲之感。須知道要舉辦亞運,在工程施工、場地管理及接待等各方面均需周詳計劃,涉及龐大資源;若稍有差池,恐怕會像印度舉辦的英聯邦運動會一樣,由國際盛事淪為國際笑話。
去年加拿大多倫多舉辦G20峰會,單是保安費用已達十億加元,令加拿大國民怨聲載道,認為政府只求一時風光而罔顧民生,令管治威信受挫。特區政府宜引以為鑒,與其花費天文數字的公帑為亞運大興土木,不如腳踏實地去推廣體育,例如在缺乏運動場的地區建設更多體育設施,以提高市民的體能及對運動的興趣。在美國,籃球是最受歡迎的國技,全國收入最高的運動員亦是籃球運動員,其中一個原因,是國內幾乎所有學校皆設有籃球場,就是貧窮區域亦不乏公用籃球場,予年輕人練習及耍樂,可見足夠場地及設施對推廣體育何其重要。因此,我認為政府應將資源投放在增建運動設施及培訓運動員方面,腳踏實地,長遠地推動體育發展。
《說說心理話》青少年自殺率上升,如何分辨求助訊號?社工分享陪伴的重要性►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