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26
危機不止
全球危機業已轉為長期危機。歐元區應對債務危機之策,只不過是又貼上了一片創可貼,緩解眼前疼痛罷了。美聯儲有望推行的第三輪量化寬鬆和奧巴馬政府4470億美元財政刺激計劃也是如此。結構問題和債務問題正在影響著全球經濟。兩者很難在短期內解決。
有人預期歐債危機比美國嚴重,這是錯誤的。歐元區負債與財政赤字比美國低很多。當政府耗盡了可以遏制危機的資源後,就會讓歐洲央行印刷鈔票解決危機。歐元區危機會持續,但不會像次貸危機那樣爆發。
歐美「創可貼」式措施可能刺激股票等風險資產升值。跟以前一樣,這次升值持續時間也將較短,可能只有三個月。再次出現的危機將催生資產市場的短周期。
發達經濟增速維持在1%-2%左右,通脹3%-5%;而新興經濟增速約為4%-6%,通脹為5%-10%。全球滯脹可能會維持十年。
賭通脹可能將成為未來十年最好的投資方式。雖然金價正在企穩,但其牛市還沒有結束。能源與農業也在同樣的牛市趨勢上運行。向新興市場進行銷售的跨國企業可能會有很好的發展。
債務陷阱
希臘即將破產的預期導致金融市場新一輪動盪。歐元區銀行,尤其是法國和德國銀行,持有大量的希臘債券。恐懼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一是銀行不願意相互拆借,二是股價暴跌。這些銀行股價的崩盤讓投資者想到雷曼垮臺前的情況。
希臘債券的價格幾乎已經肯定預示希臘要破產,但是,會計規則規定,在希臘正式破產前,銀行不用將希臘債券確定為損失。所以,即便這些銀行可能已經破產,它們現在還不用籌集資本。歐洲其他國家對於希臘債務危機還沒有達成一致,正是因為這一會計因素。
希臘正處於惡性循環。隨著削減開支以降低財政赤字,其經濟江河日下,稅收收入下降得更厲害,所以無法完成歐盟第二次援助中規定的赤字目標。歐盟已經將第二次援助的下一批80億歐元的注資推遲到下月交付。要想避免希臘破產,這筆錢是必需的。希臘不可能完成目標,所以歐盟或者降低門檻,或者放棄希臘。
市場正在等待破產。希臘破產不可避免。債務黑洞太深了,希臘難以自拔。我認為不會是下個月,因為歐洲的銀行還沒準備好。法德政府必須採取行動強化其銀行,否則破產帶來的混亂將造成毀滅性打擊。
如果你聽到法國和德國採取行動增加銀行的資本儲備,那麼希臘破產也就指日可待了。
金融危機源自過去金融市場的錯誤。以歐洲而言,由於對推出歐元的預期,以及在歐元推出之後,債券市場將德國的利率傳導給南歐經濟體,導致後者在信貸支持下需求過旺,進而推動德國出口快速增長。通過以倫敦為中心的金融市場,德國的貿易順差又傳導到那些缺少現金的南歐國家,完成了一個迴圈。金融市場雖然流動性充足、24小時交易,但效率極低,並且會導致全球範圍的災難,災難出現的頻率也很高。
還是那些市場,現在卻要求南歐經濟體表明將如何償還巨額債務。由於這些國家沒有足夠快地回復市場要求,其國債利率飆升。一旦利率足夠高,任何債務人都會破產。南歐國家就在這樣一條自我實現的破產之路上越走越遠。
比如,意大利國債是其GDP的120%。當利率為3%的時候,貌似還可以承受,市場也並不擔心,願意讓它延期償還本金。當利率漲到6%的時候,利息重擔就無法承受了,市場也不再願意繼續讓其延期償還本金了。惡性循環可能很快導致破產。
這給所有過於依賴金融市場的國家一個教訓。錢可能來得很容易,但當你最需要它的時候,它可能就跑掉了。代價是災難性的。利率居高不下,可能會吸乾意大利這樣的經濟體的資本,將其拖入發展中國家之列。
過去幾年,中國地方政府也在走同一條路。它們借了很多債,因為預期地價的不斷上升會使其有錢還債。儘管世界各地房地產市場支離破碎,但這種預期在中國仍然非常強烈。
大多數中國地方政府都難以償還債務。城市化需要規模經濟。只有少數城市處於人口、就業、基礎設施投資不斷增加的良性迴圈。那些花了很多錢,希望吸引外來人口增加就業的城市,很多最終都會失望。
結構問題
金融市場的錯誤導致了發達國家的債務泡沫。這種情況之所以被容忍,是因為就競爭力而言,發達國家漸漸不敵發展中國家。泡沫恰好填補了全球化帶來的就業缺口。關鍵的挑戰在於如何解決結構問題。不然,危機永遠不會停止。
歐美面臨同樣的問題。全球化導致同類工作的工資均等化。過去,一個人的出生地差不多就可以決定他或她的生活水準。信息革命和全球化使得國際公司可以在世界範圍內雇用工作人員,在世界各地都可以工作。對於全世界而言,這提高了效率,亦即蛋糕整體變大了。這對那些與新興國家的工人競爭的發達國家的工人產生了空前劇烈的影響。
在歐洲內部的勞動分工中,南歐各經濟體主要承擔勞動密集型產業。全球化之前,一切都很順利。債務泡沫使它們可以將債務轉化為收入,從而保持生活水準。希臘的泡沫集中在通過政府發行債券來支撐的就業領域。西班牙的房地產泡沫則將外國流動性變成了本國勞動力收入。
歐洲債務危機帶來的不確定性已經存在一年半了,看上去還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如果法國和德國決定再次給其銀行注資,不確定性將暫時消失。但是,歐洲需要長期實行財政緊縮的事實,將會導致未來政治的不確定性,給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造成負面影響。
本地人口不斷老齡化,以及新興經濟體生產力的不斷提高,遏制了歐洲的增長潛力。歐洲必須節儉才能收支平衡,也就是說,歐洲人必須接受生活水準大幅下滑,降低福利、提高稅收或提高退休年齡。過去十年,德國已經做到了這些,其他國家必須效仿。但這非常困難。許多歐元區國家的百姓拒絕降低生活水準,給各自的政府施壓,試圖另尋出路。但另一條出路就是更多舉債,終將導致更多危機。
美國跟歐洲相似。其經濟中有一部分類似於南歐。美國失業率高企,更多是由於全球化的現實,而不是國內需求不足。奧巴馬政府的刺激政策不會解決問題。
增長低迷和失業率高企將會在未來十年糾纏著發達國家經濟體,揮之不去。德國也在劫難逃。未來發達經濟體的政策方向應該是緊縮而不是刺激。
未來十年發達經濟體面對的經濟困難可能導致社會不穩定。倫敦式騷亂可能蔓延到西方其他主要城市。這將使其難以用政策措施來應對財政赤字。因此,當前的危機會持續很長時間。
出路何在
大眾仍然期待著全球經濟能像過去一樣復甦。這不可能。全球經濟下一個上升週期必須由新興經濟體引領。但是,此前其增長主要依賴出口。除非它們改變增長模式,否則,全球經濟仍將一蹶不振。
以當前匯率計算,發達經濟體占全球經濟的比重為70%,新興經濟體的比重為30%。但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兩者幾乎不相上下。新興經濟體的出口增長模式今後將難以為繼,因為它們比以前大太多了。
新興經濟體必須從出口帶動經濟增長轉為消費帶動增長,這樣全球經濟才能重獲發展勢頭。但是,新興經濟體的收入水準目前還太低,無法轉為消費模式。捷徑在於吸引跨國企業大量投資,從而快速提高收入。由於政治風險不斷上升,需求低迷,跨國企業不安于歐美,希望尋找新家。東亞,尤其是中國,條件有利,可以成為跨國企業的新家。
德國、東亞和石油出口國都擁有大額貿易順差。隨著歐洲債務危機降低德國主要交易夥伴的需求,其貿易順差將會減少。石油出口國的經濟較為單一,不適合跨國企業落戶。只有東亞擁有勞動力、增長潛力和資本盈餘,足以吸引跨國企業。
一旦跨國企業落戶東亞,其投資規模將足以讓東亞消費者過上西方的生活。投資過程將提高亞洲工人工資至西方水準。他們隨之擁有足夠的消費能力,讓這些投資有所回報。這將是構建新的全球經濟的大工程。
中國必須在這一過程中發揮主要作用。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大貿易國,中國有能力也有責任這樣做。
中國必須以正確的方式將其貿易順差投入全球經濟,以使其正常運轉。吸引跨國企業進入中國資本市場,是全球經濟復甦的第一步,也是必要的一步。這符合中國的利益。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財新網》。
【你點睇?】特朗普指不排除使用武力奪取格陵蘭及巴拿馬運河,你認為言論會否加劇美國與盟友間的不信任?►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