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17-12-25

我們應該向日本企業學些甚麼?

  據日本統計,近幾年中國人到日本去買商品與網購的價值總額是一個驚人的數據:三萬億,不是三萬億日元,也不是三萬億人民幣,而是三萬億美元。日本人發明了一個字,叫「爆買」,形容這個狀況。「爆買」的除了屎坑板、化妝品、家電、還有藥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果我們依然以為「日本失落20年」、「日本衰退」的幻覺中,那麼,只會令我們和真實的日本的差距更加巨大。

 

 

  2015國際權威研究機構湯森路透公司(Thomson Reuters Corporation》發表了新的一年全球企業創新排名TOP 100。在2015年之前一直是美國第一名,2015年之後被日本超越,日本產業轉型和對創新的不懈追求,在不斷進步。其實日本早就拋棄已經淪為低端製造業的家電產業、汽車業,轉變為全力投入B to B,新材料,人工智慧,Digital,醫療,生物,新能源,物聯網,機器人,環境保護,資源再利用等新興領域。

 

 

  日本有4個指標名列世界前茅:

 

  1. R&D佔GDP的比例世界第一;

  2. 由企業主導的研發經費佔總研發經費的比例世界第一;

  3. 日本核心科技專利占世界第一80%以上;

  4. 日本的專利授權率竟然高達80%,可見其專利申請的品質。

 

  這意味著日本整個國家對技術研發的重視,同時也告訴我們為甚麼日本科技能獨步天下。日企不只在於表面Toyota、Panasonic、Sony、Canon,而是更多在國際市場上眾多領域的「隱形王者」。

 

  因為Tesla、Facebook、Apple、Amazon等等巨型企業,美國是當下全球的創新中心,日本仔選擇的創新方向一般都會盡量避開美國人的強項,曲線找到自己的機會,在某個細分領域,比如服務做到真正的極致。

 

 

  你看全世界餐廳哪兒最多,日本最多,全世界的餐館密度日本是最高的。對於很多日本家庭,自己開店的成本並不高,開個餐廳或者小美容店,用點心思都會活得不錯,你經常能在日本看見延續百年的小旅店就是這個道理。

 

  而日本也依舊是全世界擁有米芝蓮3星餐廳最多的國家(34家3星餐廳)。2星餐廳56家;1星餐廳166家,東京依舊是全球擁有米芝蓮3星最多的城市。

 

 

  值得專程前往。

 

  生物科技醫藥產業,其實算是古老的產業,一直被歐美公司霸佔,核心的醫藥研究製藥和高級知識產權都被歐美國家緊緊掌握。我們看看全球頂尖的藥廠,如德國拜耳(Bayer) 有154年、默克(Merck) 350年、瑞士的羅氏(Roche) 121年,諾華(Novartis) 130年,葛蘭素史克(GSK) 、美國的雅培(Abbott) 有129年、輝瑞(Pfizer) 有168年、莊生(Johnson and Johnson) 131年,這些公司都集中在歐美,因為公司發展早,長時間技術累積形成一個很大的障礙,後面想進入的國家都非常困難。

 

  日本武田(Takeda) 竟然有200多年,幾乎是人瑞企業,但年紀大卻不老土,很多款藥品、保健品都是日本No.1、香港No.1、全球No.1,每次去到日本我都被「爆買」,做人肉順豐,托幾十瓶回來。古天樂那一隻Alinamin已有超過60年歷史,早已成為日本家喻戶曉的品牌。

 

  日本的產業結構高度細分。在日本,很少有一家通吃天下壟斷我玩曬的情況。一般的情況是:每個產業鏈上都有非常詳細的分工,這樣的好處就是:一家公司只要把一件事做好就可以了。

 

  這樣的結構決定了日本特別適合中小公司生存,以互聯網為例,每年收入幾百萬美元、上千萬美元的公司在日本特別多,為甚麼?日本有Dentsu這樣巨無霸的廣告公司至關重要,因為它投資了絕大部分的互聯網的廣告公司。我知道有一間香港人開的日本公司只有三個人,做了一個細分領域的網站,用戶登記成會員就可以在網站上以比市場上低得多的價格購買商品。現在已經有20萬固定會員,一年收入在2000萬美元左右。

 

  日本企業依靠其成熟的架構、充足的資金、長期的研發投入,取得了很多舉世矚目的創新成果,這是我們都應該學習和借鑒的。這與成本有關係,日本的人力成本很高,大公司自己做是會有風險的,所以我沒有必要自己做,我會盡量與你合作。

 

  在香港,現在人們對創新的期望往往是搵快錢。但在日本不是這樣,創新首先需要大量的資金和時間的投入。在製藥行業裏一個比較成熟的基本標準是:開發一種新藥一般需要10億美元的投入,每年有超過10億美元的研發投入,大約佔到其銷售額的15%以上。新藥的誕生,從藥物篩選,臨床前實驗,人體臨床實驗,上市銷售,要花約十年時間,中間只要任何一個環節失敗,都前功盡棄。

 

  日本在其保守、穩健的外表下,日本社會和日本企業實際上具有很強的創新能力。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

更多改朝換代Digital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日本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回顧24 展望25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