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9
選後形勢解讀
區議會選舉結束,雖然建制派所得票數有顯著增幅,基本盤並無流失,但在總席位上卻兵敗如山倒,這倒是應驗了我5個月前在本欄援引淝水之戰歷史案例所寫下的論斷︰在兩軍對峙時,任何一方的退讓,必會引發不測的危機。林鄭當時不斷道歉,其後又大隱於府衙之內,在社會最需要領導人論述之時,她在一段頗長時間內卻鮮有公開露面,當時已有建制派議員埋怨這會拖累區議會的選情,今天只是應驗了那時的預言罷了。
這次選舉及這幾個月多次示威及暴亂的參與人數,倒是有助於我們掌握香港的實況。今次投票人數約294萬,兩大陣營的得票率因點算票數時有個別的作弊投訴,所以仍有爭議性,但大局不改。建制派得票約122萬,反對派得票169萬,另有3萬餘票不歸類於這兩陣營。按百分比算,大約是41.5%與57.5%之分。很多人說並無打破四六比的常態,也不無道理。
中間派人數仍然最多
因投票率高,不少人驚訝沉默的大多數去了哪裏?在愈來愈撕裂的社會,這確是值得注意的問題。6年多前,鄭赤琰教授建議香港的選舉制度應學習新加坡、澳洲等地的全民強制性投票,我對此建議大力支持。若用此方法,沉默者便不能再沉默,我們才真正知道民意。香港21歲至85歲人口,扣除數十萬外傭後,今年約有580萬人,我們可把他們分成幾大類。約413萬人登記為選民,連選民也不願做的大約便是167萬人吧,有登記但沒有投票的是119萬人,兩者加起來是286萬人,幾乎剛好等於香港成年人的一半。這些成年人,在如此動盪的社會環境中仍保持沉默,也許各有因由,但顯然他們絕大多數並非政治動物,不過,這些沉默者總數稍低於成年人總數的一半,我們以後只能稱之為沉默的一半人,而不是沉默的多數。
有投票給反對派的169萬人,是香港成年人口的29%,仍是少數,投給建制派的,則是21%。兩派都遠未得到香港成年人口大多數的支持。換言之,社會撕裂雖然加劇,中間派銳減,但中間人數依然最多,在今天特殊的環境下,這倒是稍為值得安慰的部分,中間派若不斷萎縮,社會的和諧必會受損。
我們若把香港的政治光譜只劃分為建制派、中間沉默派及反對派,則又過於簡單。在5個多月的暴亂中,我們可看到真正的暴徒每次應只是三幾千之眾,多次加起來的或有六、七千,理大一役,除非律政司決定起訴時放軟手腳,否則這麼多人在暴動案發現場被抓獲,很難不損兵折將。但在過去,我們也見到在多次暴動期間,可能有總共多達數萬人協助過暴徒,他們亦不肯與暴徒割席,這些人雖不見得有直接參與過暴動,但在道德上或法律上,我們都應視他們為暴動的同犯,需要譴責。在6月份最大型的示威中,組織者聲稱有200萬人參與,我們算出是40萬人以下。我們知道,投票比較其他的政治參與,是機會成本最低的,所以參與的人數亦應最多,但今次投票支持反對派的只有169萬人,這便反證了他們過去所說的200萬人是胡說八道。有去示威的40萬人,我們可視為香港反對派政治運動的較積極支持者,但我們不能把這些人都視為支持暴力。至於沒有去示威,但又有投票支持反對派的120多萬人,他們與暴徒的距離更遠。
政府無能令黃營壯大
這169萬人為何投反對派?他們當中當然有相當一批是泛民的基本盤,但不見得全部都是。我從前也指出過,藍營黃營人數都有上升,中間派減少。黃營人數上升,除了人口結構改變、年輕人投入外,我相信政府錯誤路線的影響最大。市民眼見政府無心無能力反擊暴徒的肆虐,自然不滿,建制派候選人受拖累是必然的。至於藍營人數增加,主要是市民難以接受一些只懂破壞毫無建設的行為。我在朋友圈、知識界或街頭巷尾與市民交流,不知見過多少人或搖頭嘆息,或心中憤慨,不過,他們對政府的無所作為一樣不滿,這也抑制了部分人的投票意慾。
也許經過從中大二號橋向公路投危險物品、在理大投汽油彈,及選舉後暴徒被抓及疲倦,暴動會稍息,但人心仍然浮動,部分香港人仍處於失智失德的狀態,經濟衰退亦無可避免,如何走下去,將來有機會再談。
轉載自: 晴報
【與拍賣官看藝術】東南亞藝術市場是下一個熱點?一探各地獨特及吸引之處!►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