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13-04-03

改朝換代下的香港樓市

  近年樓市表現令很多人意料之外,究竟市場邏輯是甚麼?在此人人充滿問號的時代,我想起在60年代流行的紅A膠桶市場。

 

  60年代香港多次實施食水管制(制水),令家家戶戶,以致工廠食肆都需要容器儲蓄食水,令紅A牌膠水桶成為家傳戶曉的恩物,後期更有小商人囤積居奇,將膠桶待價而沽,這算是最早期的炒賣風氣之一,後來政府更出手處理,近年港府的管制樓市也是聲稱想將市場的炒賣部份去除,以免影響民生,從這角度看,政府打壓炒賣不無道理!但管制了炒家後,剩下的全部就是用家了,之後若問題還未解決的話,又應該怎麼辦?

 

  物以罕為貴,60年代食水供不應求自然引來食水短缺,但任何市場若當「缺」引來了更多需求時便是惡性循環,市場就會麻木亢奮直至走向死亡為止,若果供水充足,便沒有人因為擔心水的供應而在家中用水桶去儲水;但當人們也驚覺供水短缺時,便紛紛在家中儲水,這不單止令水的需求更大,也衍生了水桶的需求!這需求是額外的,原本是不存在的,這是「衍生性需求」及「衍生性購買力」!而且從儲水過程中會被浪費的食水也是更多的!若不去化解制水的問題,就無法滿足及解決到因儲水而急速衍生的大量水桶需求,從這角度去看,近年政府想出手管理市民對樓市的期望也是不無道理,這是想將市場上柔性購買力或者衍生性購買力也化解,但連這些又去除後若問題仍未解決又怎麼辦?

 

  如用以上水桶的故事去比喻現在的樓市的話,環球的量化貨幣寬鬆就和故事中的制水一樣正是問題的元兇,而樓市就是衍生出來的急增需求,現在政府管制樓市就好像當年政府想就管制人們去買水桶一樣;最近的辣招有如規定每個人只可買一個水桶否則就抽稅一樣;是否有效?因為我體會到政府有需要在施政上去交代所以不去評論,但有幾點我們是要知道的:

 

  首先我量化貨幣是否繼續政府無從控制,因此物價(當然包括樓價)上漲是否會持續香港政府也無法控制,政府只可以改變到內部市場的節奏及樓市的市場角色而已。

 

  政府的確可以設法去管理炒賣或因消費者樂觀情緒所牽引急增的購買力。

 

  樓市之所以熾熱,是因為銀紙貶值人們需要投資避險,政府要在整體各項的投資市場改革,將社會的投資能耐活化、擴大情況卻仍保持穩健,才能解決市民的實際需求的。

 

  樓市也將如制水年代的水桶一樣,在制水時代過去後,水桶的價格雖然初期曾輕微回落過,仍不久後價錢便繼續向上直至今日,因為水桶始終是一種工業產品,除了需求外,生產成本也是重要的因素。

 

  筆者認為在政府連翻出招後,樓價將不斷下調,去除其柔性及衍生性購買力,並改變其資金避難所角色,當市場找到其在樓市的新角色後,就會止跌再重新上升!個人認為這是一個入市的良機,在一個物價上升的年代,由政府幫你打壓樓市,令樓價反其道向下!樓市愈少泡沫基本上愈健康,還不是一個穩健的投資機會?而事實上,多項辣招對樓市除有管制作用外,也充滿了鞏固作用!令樓市更健康化,用另一種講法,各項宏調辣招令香港人日益「巴菲特化」,迫令香港人投資得更長線、低借貸和審慎,難怪香港百萬富翁愈來愈多!香港是福地,問題只有貧富懸殊一個,而貧富懸殊偏偏就是人禍,是前朝的施政欠佳引致!

 

  雖然我認為,樓價下跌兩成的確是政府樂於看到的,但是最怕樓價大跌的一方也都是政府,樓價若大跌,政府在施政上會更加四面楚歌。

 

  個人其實期望今次樓市調整可以徹底一點,完成政府所想做的目標,我認為這樣想是更加切合實際,想想,如果這是市道調節得不好,要政府再出辣招的話,愈多辣招將來收拾局面也愈難和複雜,我情願向前看迎接新時代來臨。

 

  每逢有新的強勢領導者,改朝換代自然也清理既得利益者!筆者沒有資格,但也從不追求成為任何霸主,因為在政治新局面下,霸主往往會在局勢轉變下首先被調理,偏偏香港霸權卻無處不在!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

更多樓市點評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