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30
讀懂「內循環」天書
2020年的中國經濟政策非常繁雜,而且因受到疫情、洪水等災害的干擾而不斷變化。筆者認為,去偽存真,削粗取精,其實讀懂三個字就夠了。這三個字叫做「內循環」。
「內循環」 概念,據報是習近平主席在5月份全國政協會議經濟小組討論時候脫稿提起的,6月份漸漸在官方媒體中出現,聲量不高,份量卻十分重。習主席提出,著力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逐步形成以國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家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中國今後也會盡力參與國際循環,但是在國際經濟形勢一片低迷、地緣政治挑戰此起彼落的時候,政策的著力點,在於內循環。
首先,內需為先,盡量進口替代。以後別老打算著去巴黎、東京、香港旅遊購物,對不起,海外旅遊受各種限制,shopping請到免稅店去消費。科技企業的設備購置盡量實施進口替代,能國內解決的就國內解決。
其次,通過改革提高生產、流通與分配的效率。通過企業重組,通過補短板,通過科技賦能,完善資源配置的能力。打通人流、物流的任督二脈,消除實體經濟各環節的阻滯,向經濟要效率,讓市場在國計民生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資金暢流也要內循環的一部分。銀行必須服務實體經濟。政府對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期待大增,大幅度提高直接融資比率,為企業集資積極創造條件,政策導向及政策優惠已經變得相當明顯了。企業集資別淨想著NASDAQ,以國內為主,最多加上香港。同時股市必須是慢牛,為企業融資服務,為經濟轉型服務。
內循環的核心是民生。這次抗疫所產生的兩萬億元財政赤字全部下放到縣級行政單位,主要用於民生。與過去不同,民生在經濟政策中的地位,比GDP重要了。內循環同時又是動態的。除了現有的基建項目外,政府著力打造新經濟基礎設施建設和新興城鎮化建設,這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兩個輪子。以上是筆者個人的一點體會,未必準確、全面,但是「內循環 」的大方向不會錯,投資機會也在其中,值得仔細做功課。
在過去四十餘年中,幾項大的政策轉向改變了中國經濟的軌跡,派生出大的投資機會。1978年的改革開放政策、1992年的經濟特區政策、2002年加入WTO、2009年的基礎設施建設,均堪稱歷史性的拐點。讀通那幾次大的政策變向,便可以看清當時的投資機會與陷阱了。
筆者相信「內循環」也是同一級別的、劃時代的一次政策變向,將成為解讀未來若干年經濟政策和經濟發展方向的抓手。其背後的邏輯既包含了國際經濟、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又反映著中國經濟發展到現階段的一種必須。疫情帶來突發式的海外訂單斷流,催生出了中國一個新的增長環境、政策空間和發展模式。大環境變了,我們的投資思路也要跟著變。
本文原載於今周刊,為個人觀點,並非投資建議或勸誘
樂本健【年度感謝祭】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 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