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 etnet專輯
    etnet專輯
  • 會員
  • 產品服務 / 串流版
  • 設定

01/02/2019

如何化解醫療系統的壓力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雷鼎鳴

    雷鼎鳴

    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前系主任及榮休教授

    雷鳴天下

    本欄逢周五更新

  流感肆虐,公立醫院急症室逼爆,醫院病床使用率也超過百分之百。這些新聞已不是第一次在港出現,幾乎年年都有,可想而知,問題從未解決。

 

 

  先弄清一些基本事實。香港醫生有些在公立醫院工作,有些自設診所,也與私家醫院掛鈎。兩者醫生是否都短缺?我到私人診所看醫生,常常都要等大半小時或甚至一、兩小時,很難說服我在既有診金下,對醫生的需求不是大於供應。據我觀察,香港醫生看病人的速度比美國真是快了幾倍,但診金也稍便宜,他們密食當三番,不少私人診所醫生的收入恐怕會高於美國同行。至於公家醫院,醫生短缺卻是顯而易見的,而且短缺得頗為嚴重,待將來人口繼續老化後,問題更不易解決。

 

提升公院醫生待遇

 

  我相信私人診所及醫院醫生稍有短缺,但公立醫院醫生卻是非常短缺。我們也可通過數字了解此點。2017年香港有註冊西醫14,290人,等於每1,000人口有1.93名醫生,這在發達經濟體中是偏低的水平,例如新加坡的相關數字是2.28、日本是2.37、美國是2.57、德國是4.19、法國是3.24,全都遠高於香港。但公立醫院的嚴重性又遠非上述數字所能反映。公立醫院的病床佔全港醫院病床總數的86%,私家佔16%,但公立醫院經常逼爆,可想而知,住進公立醫院的病人可能佔香港住院病人總數的9成。但在醫生人數方面,2016年公立醫院醫生只得6,164人,佔當時醫生總數44%左右,今天比例可能還更低一些,以4成多的醫生服務9成的病人,尤其是在急症室的,壓力不爆煲才怪。

 

  在報酬方面,一名出道不久的醫生的月薪大約在61,060元至89,460元之間,這薪酬對一般打工仔而言是高薪,但若與自己掛牌及在私家醫院工作年入數百萬計的醫生相比,卻是少得可憐。簡單經濟學告訴我們,公立醫院必有大量人員流到私人市場,未走的,可能主要是利用公立醫院的環境積累多點經驗及考取專科試而已。

 

  明乎此,解決問題最正路的經濟手段倒也明顯︰第一,公立醫院醫生的薪酬已脫離了市場現實,應加薪,不要再拘泥於過去所訂定的薪酬表;第二,不用阻攔也阻攔不了醫生跑到私人市場搵真銀,當然對他們曉以大義,並改善工作環境也無不可;第三,增加醫生供應。

 

  第三點說來容易,但眾所周知,香港醫生對此最是反對。這是沒有甚麼奇怪的,世界上多處地方的醫生組織都會為了本身利益而實行保護主義,控制著執業醫生的人數。當然他們會用保持質素等說詞作包裝,但這不外是經典的保護主義,卻是彰彰明甚,我10多年前曾碰上一位不能在港執業、卻被哈佛大學醫學院招聘為教授的醫生。增加醫生人數的方法,包括靠香港的醫學院再增加培訓人數及向外招聘。不做這些,醫生的過度辛勞便是自找的了。

 

降低輸入醫生門檻

 

  輸入醫生本來已是一件難事,好的醫生到處都可找到有優厚報酬的工作,要花費大氣力才能吸引他們到香港工作,但香港卻反其道而行,不但要用一個及格率奇低的考試卡他們,就算是資深醫生也要考試後從低做起,薪酬只得6至9萬元,3年合約,卓越的名醫怎會來乞食?反觀新加坡,只要是在他們認可的國外醫學院完成訓練的,都與新加坡自己的畢業生一視同仁。即使在美國,來自世界各地,包括在中國內地受過訓練的醫生,也大量地在醫療系統中工作安身立命。

 

  香港媒體也有報道香港的病床短缺。這或許是事實,但我仍有疑惑。香港的醫院病床在2016年是每1,000人有5.33張床,此數字與其他地方相比,不算失禮,英國只有2.3張床,美國2.9、新加坡2.4、德國8.3,人口老化的日本卻高達13.4。也許香港居住環境擠迫,所以醫生較願意安排病人住院。但日本的病床率這麼高,也應引起我們警惕,會否將來香港人口更老化時,病床的短缺便尖銳?多建醫院、多吸納外地醫生及訓練自己的醫生,仍是香港社會要做之事,但也可研究人工智能可否取代醫生部分工作。

 

轉載自: 晴報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美國再對華加徵34%額外關稅,又取消小額包裹關稅豁免,你認為此舉會否對中國的廉價電商有重大影響?► 立即投票

我要回應3

你可能感興趣

沒有相關資料。

版主留言

我要回應

登入

發表回應

登記

成為新會員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經濟通立場

  • 只看作者回應
  • 查看全部回應
  • 順序
  • 倒序
  • wkwong1966發表於 2019-2-3 12:28 PM
  • #4
  • 筆者在數據上和理論上都分柝得很好,但我個人認為問題不在於醫生或醫療系統,就算醫療系統和服務質素如何提高,香港病人的要求也是會無限化地跟著提高的,故永遠也是追不上。

    在香港政府的財政管理的角度(香港人的典型思考),每一分錢都是要充份運用的,單看林鄭給了醫管局額外5億元的撥款,故這次流感高峰期沒有罵政府不撥款,卻罵那些錢用在不當的地方;我就是不曉得,為何每一個問題都是歸到政府的頭上;這是否香港人典型式的習慣性地推卸責任的心態呢!

    在香港,醫生有醫生的問題、病者有病者的問題,尤其是在公立醫院的醫療系統中,醫生沒有得應得的待遇(如作者所言),香港病者也是在付出些少,便要求高高高質素的服務;一旦遇到醫護在工作上出錯時,便隨時因禍得大償,收到很高的賠償金額;這些情況,便造成病者(特別是家人)在心態上無限的要求和苛索;而醫護人員也只能做責任式的工作,所謂多做多錯、少做少錯的工作心態,那也沒有可怪責之處吧!故無論增加多少醫護人手,也絕對應付不了香港病者的問題。

    今天的香港,因著中國經濟的騰飛,相信仍有一段的繁榮富貴的日子,假若繁榮不再,我想所有的問題,便不再是問題了。到時大家便只有哈哈哈!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GreatChinese發表於 2019-2-1 05:07 PM
  • #3
  • 來個出位想法吧!
    - 输出病人
    - 取消牌照限制,有牌無牌(從前的中医)都可行医,讓病人知道誰有誰冇,讓他们自由選擇。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潛龍發表於 2019-2-1 01:08 PM
  • #2
  • 醫藥分家也許是解決問題方法之一,因為這可減少醫生私人執業的收入,從而減低公立醫院醫生外逃的吸引力。內科醫生是最受醫藥分家影響的一羣,正好針對內科病房醫生不足的問題。內科醫生收入減少會令部分轉向外科,從而減低其他專科的壓力。要改革就要敢於向既得利益者開刀。
    針對醫科合格率偏低的問題,在增加醫科學位的時候可以考慮由第三間第四間大學開辦。中大醫科收生平均比港大低一個grade,如果港大醫科合格那麼難(在80年代聽說只有6成),理應中大醫科會很少人合格。如果第三間大學醫科收生成績更低,他們總不能眼見所有醫科學生不合格。提高合格率,不用擔心影響醫療質素,因為缺乏醫生也會影響醫療質素,我們要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我們可以安排質素高的醫生做複雜的工作,質素低的做簡單的工作。門診看傷風咳肚痛的跟做外科手術的難度相差很遠。門診處理不了可以轉介專科。層級分得仔細可以更有效運用資源。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只看作者回應
  • 查看全部回應
  • 順序
  • 倒序
最緊要健康
精選文章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