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2/08/2018

在最燦爛的年華,他卻選擇告別世間:川端康成的「物哀」美學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 Kawabata Yasunari )於196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今年是他獲獎的50週年,中國大陸和台灣分別出了他幾本比較不那麼出名的作品。大陸出版的兩本,是《河邊小城的故事》和《歲歲年年》;台灣出的兩本是《美麗與哀愁》和《東京人》。

 

  川端康成獲諾貝爾文學獎受關注度程度超過以前的許多獲獎者。在他之前,有兩個亞洲人獲諾貝爾文學獎,一個是印度的泰戈爾(1861年-1941年),他在1913年獲獎,他是以英語寫作;另一個是1966年獲獎的以色列作家阿格農(Samuel Josef Agnon, 1888年-1970年),他的作品甚少譯成中文。但川端康成的作品譯成中文出版的有數十種,由他的作品改編成電影而且叫好叫座的也有好幾部,包括《伊豆舞孃》、《雪國》、《古都》、《千羽鶴》等等,因此中文讀者和觀眾對川端康成都相當熟悉。

 

  我年輕時也迷醉過他的小說,看過兩部改編自他作品的電影,很喜歡。

 

  川端康成生於1899年,69歲獲諾貝爾文學獎,三年後的1972年4月16日,在工作室的公寓將煤氣出口含在嘴裡又套上塑膠袋,「萬無一失」地自殺,未留下隻字遺書。

 

  川端康成是日本新感覺派作家,一生創作小說百多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華的美,並深受佛教思想和虛無主義影響。諾貝爾文學獎給川端康成的頒獎詞說:「他敘事技巧高超,以非凡的敏銳表現了日本人的精神特質。」

 

  川端康成作品,滲透著濃郁的日本風味,作品的細緻、精確、優美、真切,只有在日本人和日本社會才會見到。他是不可以取代的最典型的日本作家。

 

  比川端康成年輕但卻是差不多同時代成名的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1925年-1970年)這樣評價川端康成:「他是個永恆的旅遊者」;「生於日本的藝術家,被迫對日本文化不斷的進行批判,從東西方文化的交匯中清理出真正屬於自己風土和本能的東西,只有在這方面取得切實成果的人是成功的。」

 

  日本自明治維新後,力圖脫亞入歐,就是要全面學習西方經驗。在二戰後,受美國影響,社會上更是對日本傳統文化不斷批判,在這種向西方一面倒的文化環境下,川端康成清理出日本傳統文化中值得珍貴的東西,以日本的風土民俗重新打開日本人和外國讀者的視野,產生了重要的文化成果。 

 

  同樣尋找日本傳統價值的三島由紀夫,因為要發揚武士道精神,在1970年11月25日切腹自殺,不少作家趕到現場,只有川端康成獲准進入,但沒見到屍體。川端康成受到很大刺激,對學生表示:「被砍下腦袋的應該是我。」三島由紀夫自殺之後17個月,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自殺。兩人相繼自殺,留給了後人無數疑問,也有日本國花櫻花的想像:在最燦爛的時候落下。

 

  幾十年來,川端康成作品中的《伊豆舞孃》、《雪國》等已有許多中譯本,今年大陸和台灣各出的兩本在過去未見有中譯。其中,大陸翻譯出版的《歲歲年年》,被認為是諾貝爾獎的頌詞所說的「日本人的精神特質」中的一種,即對「物哀」的追求和表現。「物哀」,指的是客觀物件的「物」和主觀世界的「哀」的高度一致,將調和、優美的情味理念化,也就是所謂「觸物傷情」或「觸景生情」。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 (FM92.6-94.4) 李怡主持的《一分鐘閱讀》。該節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並存載於港台網站(rthk.hk)。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以伊衝突升級,北韓派兵增援俄羅斯,你會否擔心世界發生大規模戰爭?► 立即投票

Fall in Fall

You May Also Like
#Reading #川端康成 #伊豆舞孃 #新感覺派 #李怡 #小說
More on Art & Living
Popular Tags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 港股
    • A股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