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16-10-24

飲食研究有局限!「食多啲」就可預防疾病的謬誤

  受邀撰寫「知‧解醫學」這個專欄時,腦裏有一點想法。

 

 

  消化醫療新聞,除了理科知識外,認識醫學研究的方法與解讀研究報告的知識,也不能少。個人認為,後兩者更重要。它們幫助我分辨哪些研究較可信,哪些值得存疑,該向哪個方向尋找可能的答案。作為醫療記者,於這些年的摸索中,得益不少。面對浩瀚的健康資訊大海,假若能掌握相關的方法及知識,便能梳理出頭緒,最起碼懂得何時要存疑,然後再找答案。

 

  就是如此。

 

  最近讀到一篇文章,它提及有研究比較常吃咖喱的印度人,與飲食文化截然不同的美國人,患阿茲海默氏症(Alzheimer's disease,認知障礙症一種,前譯老人癡呆症)的比率,發現印度人遠遠低於美國人。作者因此說,箇中原因就是咖喱粉內的一種成分薑黃。

 

  看後我滿頭問號。

 

  最近英國傳媒報道另一份咖啡因攝取與認知障礙症關係的美國研究時,也下了呈現因果關係的標題:日喝兩杯咖啡,可預防認知障礙症(見此文此文)。

 

  飲食研究困難之處,便是很難像藥物研究那樣,隨機分配參加者為兩組,一組只吃某種食物,另一組不吃某種食物,經過一段時間,再檢視哪一組參加者患某種疾病較多,從而得出吃某種食物究竟有益還是不利健康的結論。

 

  正如在牛津大學做研究的英國醫生兼作家Ben Goldacre接受美國解釋性新聞網站Vox訪問時稱,最理想當然是把1000個剛出生的嬰兒隨機分為兩組,一組終生只吃蔬果,一組終生只吃煙肉與炸雞,看看哪組最多人患癌症心臟病最快去世最聰明等等,但是,這樣意味着要把他們困住才能做得成,否則你又怎能要求參加者終其一生只吃某一類食物?

 

  因此,學者要另找方法,採用觀察性研究(observational studies)。前述的Vox專題解釋道,研究人員會追蹤一大群有既定飲食習慣的參加者多年,每隔一段時間檢視他們有沒有患上某病。

 

  觀察性研究有其價值,好像吸煙的危害最初便來自觀察性研究,經醫學界進一步探究,最終證實吸煙致癌。不過,它也有缺點。以飲食研究來說,它只是呈現某種飲食跟某病的出現(或不出現)有關係,但未必是因果關係。

 

  不禁想起美國醫療記者同業之間彼此提醒的一句話:correlation is not causation――有關係,不等於有因果關係。

 

  像上述那個咖啡因攝取與認知障礙症關係的美國研究,屬觀察性研究,研究對象接近6,500名65至80歲的女士,她們在研究之初自行填寫為期半年的咖啡因攝取量問卷,之後每年接受認知能力評估,追蹤期約10年。

 

  研究報告原文太複雜看不懂沒關係,英國政府國民健康服務(NHS)的醫療新聞解構網站Behind the Headlines,便替公眾解讀它。Behind the Headlines指出,由於此研究是世代研究(cohort study,觀察性研究的一種),只能表明「咖啡因攝取」(多寡)這個因素,與另一個因素即(有否)「認知障礙症」有關係,而非證明攝取咖啡因減低了認知障礙症的患病風險。

 

  研究結果是這樣的:每天攝取超過172毫克咖啡因(差不多兩杯咖啡)的參加者,較攝取少於172毫克咖啡因的,出現認知障礙症的風險低26%。

 

  觀察性研究畢竟不像隨機研究那樣,控制了其他可能影響研究結果的因素。我這樣理解觀察性研究的局限:假設運動習慣也跟認知障礙症有關,多運動的人,出現認知障礙症的風險也低,那麼多喝咖啡的人,會否同時也較多運動?研究人員不會禁止觀察性研究的參加者在長達10年的跟進期內停止所有運動,因此不能排除運動習慣也影響研究結果。

 

  再看之前提及的薑黃例子,由於原文並沒有說明相關研究的出處及詳情,無從了解它的內容。可是,如果那是一份觀察性研究,宜避免太快掉進吃薑黃預防阿茲海默氏症的因果關係結論中。

 

  飲食研究若採用觀察性研究,難免有其局限,有關係不等於有因果關係。研究人員也知道需要另覓他途,才能找出確切答案。

 

  本欄旨在集思廣益,內容謹供讀者參考,惟不能代替醫囑。如有疑問,宜與您的主診醫生商量,以得出切合您的治療方案。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

更多知‧解醫學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健康小tips #咖啡 #薑黃 #Superfood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回顧24 展望25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