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05Photo: iStock
認知障礙症藥物試驗失敗的意味
上月下旬某天,我照舊打開常看的外國醫療新聞及資訊網站瀏覽,發現有一道消息佔據各個網站:美國禮來藥廠(Eli Lilly)的阿茲海默氏症新藥solanezumab,在大型臨床研究中失敗。
勝敗乃兵家常事,藥物研發也一樣。可是,為甚麼這則失敗的消息受如此廣泛的報道?細閱之下才知道,原來醫學界對此藥一度期望甚高。失敗消息一出,迴響自然大。
那也難怪。
目前為止,並沒有藥物能扭轉阿茲海默氏症(Alzheimer’s disease,坊間以往稱為老人癡呆症,是認知障礙症的一種)的病情。現有的四種(可參考此醫院管理局網頁第七題),充其量只能幫助延緩病人腦細胞的死亡,減慢認知衰退的速度,而非令患者康復。因此,醫學界以至患者與家屬十分期待突破性的新藥出現。
Solanezumab曾被好些外國傳媒形容為「一線希望」。
此前禮來以輕度及中度患者為對象的第三期大型臨床研究――簡稱為EXPEDITION1及EXPEDITION2,均未能顯示此藥有療效。但他們似乎不甘心,進一步分析相關數據後,發現該藥好像減慢一些輕度患者的病情惡化速度,於是有了是次簡稱為EXPEDITION3的第三期大型臨床研究,專門探討該藥在輕度患者身上是否確有療效。
第三期臨床研究涉及的參加者,往往數百甚至上千,通常的做法是把參加者隨機分為兩組,一組用藥,一組用安慰劑(或用現有的最佳療法),這樣才能知道新藥是否較好。參加研究的患者及醫生,均不知道哪個患者獲派真藥,哪個患者獲派假藥,這叫「雙盲」研究,得出的結果較客觀。此即為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新藥經過這樣的考驗,才知道是否有療效。
再談EXPEDITION3,納入此研究的患者逾2100名,大約一半獲隨機分配接受solanezumab注射,另一半接受安慰劑(沒有藥效的假藥),屬「雙盲」研究,歷時18個月。可是,最到上個月的下旬,禮來發出新聞稿指出,solanezumab跟安慰劑相比,並未能顯著減慢患者的認知衰退。
Solanezumab跟其他一些研究中的阿茲海默氏症藥物相似,都是基於「澱粉樣蛋白假說」(amyloid hypothesis)而來:阿茲海默氏症患者的腦部,出現了「乙型澱粉樣蛋白」(beta-amyloid)積聚而成斑塊的特徵,因而有人認為,「乙型澱粉樣蛋白」斑塊就是此病的成因――不過亦有人不同意(這條英文短片扼要講解了澱粉樣斑塊是甚麼一回事)。現在阿茲海默氏症藥物研發的主流,在於清除「乙型澱粉樣蛋白」,又或減少它的積聚,期望帶來效益。
這次solanezumab試驗失敗,有學者仍然擁抱「澱粉樣蛋白假說」(見《紐約時報》這篇報道),認為可能是禮來所用的劑量不夠高,又或針對錯誤的「澱粉樣蛋白」種類,又或選錯了患者類別,該找那些病情屬更早期的作試藥對象才對。另方面,有人認為這次失敗又再打擊「澱粉樣蛋白假說」(例如撰寫藥物研發網誌In The Pipeline的博客Derek Lowe )。說是「又再」,乃因之前已有這類藥物臨床試驗失敗。
醫療新聞網站STAT今年7月底一篇特寫所訪問的學者正正指出,是時候把注意力轉往澱粉樣斑塊以外的方向。曾在美國國家衞生研究院工作30年的Daniel Alkon認為,人們被固有的思想綑綁住,以為澱粉樣斑塊以及另一種叫tau的蛋白導致阿茲海默氏症,消滅它們便能把病治好。但是,廿多年前已有研究指出,澱粉樣斑塊及tau蛋白跟阿茲海默氏症的病情輕重無關,突觸減少才是。突觸是腦神經細胞之間連接的地方,神經信號之所以能在腦細胞之間傳遞,便靠突觸。Alkon有份研發的新藥bryostatin,便是朝刺激新突觸產生的方向入手,成果暫未知曉。
STAT這篇特寫亦寫道,從過往其他失敗的藥物研究得知,一旦澱粉樣斑塊在腦中形成,就算把它們全部清除了,也無助改善認知衰退,意味著斑塊出現時才用藥清除,已經太遲。不過,這可能意味著澱粉樣斑塊只是腦細胞死亡的記號,而非導致阿茲海默氏症的原因,當中的理據在於有人腦中雖然呈現澱粉樣斑塊,但突觸沒有減少,亦沒有患上阿茲海默氏症。若真如此,其他針對澱粉樣斑塊的藥物,也可能未必有成果。
的確,暫時還沒有有效的藥物可用,我們還可以怎樣做?同樣對「澱粉樣蛋白假說」有保留的美國南加洲大學學者Lon Schneider去年接受科學期刊《自然》訪問時說,早有研究指運動可延緩病情。看到這裏心裏只有一句話:能做多少就是多少吧!
本欄旨在集思廣益,內容謹供讀者參考,惟不能代替醫囑。如有疑問,宜與您的主診醫生商量,以得出切合您的治療方案。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