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0-08-31

民族品牌「尚方寶劍」

  「國美電器」的總裁陳曉在上海舉辦的「國美首銷新品發布會」中宣布了連串的「擴張大計」,繼而引發了一場由陳曉和美國貝恩資本(Bain Capital)為首一方與最大單一股東黃光裕家族間對「國美」控制權的「爭奪戰」,由黃光裕控股的一家公司,發出了一封公開信,指控陳曉企圖把「國美電器」變成「美國電器」,出賣辛苦建立的「民族品牌」,使之淪為國外資本控制的企業。於是乎,「保衛民族品牌」再次在商業糾紛中被人抬出,仿如無堅不摧的「尚方寶劍」。

 

  「民族品牌」的概念源自民族工業。清末「洋務運動」時,為了提升國力,擺脫對國外工業品依賴,清廷設立了一系列諸如江南制造總局(江南造船有限公司的前身)和漢陽鐵廠(武漢鋼鐵公司的前身)等官辦工廠。歷經百年滄桑,這批中國民族企業的確促進了中國的工業發展。即便是當今,在涉及國家安全、關係到經濟可持續發展等具戰略意義的經濟領域方面,扶持國內的「民族工業」如大型商業飛機和稀土產品的制造商是無可厚非的。不過,如果把民族品牌的「保護」範圍無限擴展到所有非專利、非必需品的生產商,甚至是分銷商,不但嚴重影響正常商業的運作,對行業的發展也極為不利。

 

  在分別以電腦應用和互聯網普及為標誌的第三次和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全球資本的跨國流動從根本上改變了世界的商業結構。「民族品牌」的概念也不應狹隘地定義為:某國人(如果深究,最狹義的定義應為某民族)擁有及營運的品牌。在英國和澳洲上市的全球第三大的礦石生產商「力拓集團」(Rio Tinto Group)的最大單一股東是中國的中鋁集團,且其持股量遠超位居第二的單一股東;渣打銀行的最大股東是新加坡的國有「淡馬錫集團」。若果擁有權就是品牌歸屬的憑證,豈非力拓集團是中國的「民族品牌」、渣打集團是新加坡的「民族企業」?

 

  在市場經濟下,企業經營的首要目的,便是創造最大的股東利益。如果每當涉及國外資本交易時,動輒便以「保護民族品牌」作為干預的藉口,對交易雙方的損害都是顯而易見的。年前,「可口可樂公司」對「匯源果汁」提出善意收購時,網絡上就出現了一片「保衛民族品牌」的呼聲。國家商務部其後否決了「可口可樂」對「匯源」的併購申請。錯失了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的良機之後,「匯源果汁」今天的股價不足「可口可樂」當時要約收購價的一半;同期也未見受保護的「民族品牌」帶來甚麽巨大的民族利益。

 

  就事論事,「匯源」的品牌屬於「匯源」的股東而不是「中華民族」。國民作為消費者擁有購買商品與否的權利,而沒有左右公司購併或出售於否的權利。接連禁止企業股東自由出售資產的權利,長遠將打擊創業的積極性,反而不利新的「民族品牌」誕生。

 

  過度執著「民族品牌」其實不利民族經濟的發展。八十年代日本「三菱集團」以天價收購了美國資本主義的象徵「洛克菲勒中心」。但美國的「民族象徵」未被奪走,相反在日本資產泡沫爆破之後又被美國企業低價買了回去。從商業的角度來看,交易各方你情我願並無不妥,但從「民族性格」的角度看,不癡戀「民族象徵」的美國顯然佔盡了經濟上的利益。

 

     「匯源」的董事長朱新禮有句名言:「企業要當兒子養;當豬來賣」,的確只有依照市場操作的原則進行經營,才是「民族企業」發展壯大之道。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

更多上海觀察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