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4/2019
逃脫了畫框的梵高,在新媒體藝術的包裝下,是失去靈魂還是更自由?
另外,回到最初,藝術作品成立的其中一個原因,少不了與觀者產生互動和對話。在此,新媒體藝術確實帶來很多可能性和很高的可塑性,在改變了傳統藝術結構時,往往亦打開了一個對話。這類展覽由原本的2D走向3D,甚至4D,從平面走向了空間的過程中,除了打造一個更加立體的空間外,還大大的拉近藝術品與觀者本身的距離,在微妙間產生了一個互動性,讓觀者不再置身其外的遠觀作品,而是可「觸碰」到作品。英國團隊NeoMam亦曾用CG技術將梵高的「Badroom」與現代家居融合的概念,提供了另類的室內設計選擇。還有美國芝加哥藝術博物館亦曾將梵高的「Bedroom」進行重新演繹,將畫作以實體形式呈現,觀者除了參觀展覽外,觀者更可以租下「Badroom」,住進「名畫」裡。除了基於本身存在的作品外,還有不少新媒體藝術同樣讓人眼前一亮,如藝術家Hannes Koch和 Florian Ortkrass的作品「Rain Room」,就是利用了空間、光影、聲音等元素,讓人置身「雨中」,卻又不會被「雨」淋濕。而另一個印象深刻的作品是藝術家Olafur Eliasson 的「The Weather Project」,同樣以空間和燈光,再加霧氣、反射物料鏡子等元素,在美術館的大廳內塑造了一個「大太陽」,公共空間與藝術品產生了微妙的變化,讓人可在美術館內體驗日落。
新媒體固然帶來跟多可能,回看梵高、莫奈等大師的作品時,畫面中的筆觸和色彩必定是精髓,當新媒體技術將其重新呈現時,筆觸和色彩固然之會發生變化,此刻你又否會覺得失真?其實,這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很多時,作品的呈現方式都取決於創作者或策展人本身的意圖,若在創作過程中,藝術家覺得新媒體是表現他作品最好的語言時,新媒體所創造出的藝術作品自然成立。然而,運用新媒體將大師作品重現的這類展覽若只是為了提供多一種選擇給觀者的話,也毋須太過介懷其中的像真度。因為不管是噱頭也好,新的體驗也罷,這也是在眾多可能性中尋找更多的可能性。
「Rain Room」Video
「The Weather Project」 Video
「Van Gogh Alive 梵高在世:多感官體驗展覽」
日期 | 即日起至2019.07.07
地點 | 九龍灣常悅道18號富通中心1樓
開放時間
星期一至四 | 10am – 9pm
星期五至日及公眾假期 | 10am – 10pm
門票
成人 | 15歲或以上 | $ 230
小童 | 4歳室15歳 / 全日制學生 | $ 190
家庭 | 兩張成人票 + 一張小童票 | $550
4歲以下小童免費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