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來

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

類鼻疽|至今錄得29宗個案!可致腦膜炎、敗血症!暴風雨後特別易感染?哪些人屬高風險群組?一文睇清類鼻疽病徵+預防方法

類鼻疽|至今錄得29宗個案!可致腦膜炎、敗血症!暴風雨後特別易感染?哪些人屬高風險群組?一文睇清類鼻疽病徵+預防方法

健康大晒

  本港新冠疫情暫見回穩,不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衞生防護中心日前表示,接獲醫院管理局九龍西聯網通報,指今年8月至10月期間一共錄得15宗人類感染「類鼻疽」個案!究竟甚麼是類鼻疽?類鼻疽有甚麼病徵?即睇!


  根據醫管局資料,本港今年至今錄得29宗人類感染類鼻疽個案,當中包括21男8女,年齡由42至93歲,其中以深水埗區個案較為嚴重,共有20名患者。截至10月12日,有4人仍然留醫,另有6人離世,其中5人為長期病患者!


Q:甚麼是類鼻疽?


  根據衞生防護中心資料,類鼻疽是一種由類鼻疽伯克氏菌引致的疾病,可以影響人類和動物,如羊、豬、貓、狗等。這種細菌廣泛存在於土壤和泥水中,特別是濕潤的黏土。


Q:類鼻疽在哪些地方流行?


  類鼻疽於東南亞(例如新加坡、泰國)和澳洲北部地區流行。

 


類鼻疽細菌廣泛存在於濕潤泥土中。
(圖片來源:istock)


Q:類鼻疽有甚麼臨牀病徵?


  類鼻疽的臨牀表現包括局部感染(例如皮膚膿腫)、肺炎、腦膜炎、敗血症或慢性化膿性感染。另外視乎感染的部位,常見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痛楚或腫脹、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局部淋巴結腫大。


Q:類鼻疽有哪些傳播途徑?


  人類可能通過接觸受污染的土壤和水源(尤其是經皮膚損傷或傷口)、吸入受污染的微塵或水滴以及飲用受污染的水而受到感染。不過衞生防護中心指人傳人非常罕見,但仍可以透過接觸患者的血液或體液而傳播。


Q:有哪些高風險群組?


  長期病患者,包括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的人受到感染的風險會較高。另外,從事農務,實驗室和醫護工作的人士也可能於職業環境中受感染。


Q:類鼻疽的潛伏期有多久?


  衞生防護中心指,類鼻疽潛伏期通常為2至4星期,但亦可以由1天至數年不等。


Q:如何治理類鼻疽?可痊癒嗎?


  類鼻疽可以用抗生素治療,惟一些慢性感染可能需要較長期的治理。要留意的是,類鼻疽的死亡率約為40至75%。


Q:如何可以預防類鼻疽?


  衞生防護中心指,現時沒有針對類鼻疽的預防疫苗,要預防類鼻疽感染,可參考以下指示:

 

1. 避免接觸受污染的土壤。

2. 進行有機會接觸土壤或泥水的活動時,穿著適當的防護衣物,例如佩戴手套,並穿上水靴。

3. 接觸受污染的水或土壤後進行清洗或淋浴。

4. 盡快清潔傷口,並以防水敷料覆蓋。

5. 接觸土壤和進行園藝活動後,用肥皂和水洗手。

6. 注意食物衞生,不要飲用未經煮沸的水。

7. 外遊人士可透過戶外水上活動受到感染。避免接觸可能受污染的水源(例如河流、池塘或湖泊)可減低受感染的風險。

8. 長期病患者等高風險群組人士,避免在暴風雨後接觸土壤或泥水,以防受類鼻疽病菌感染。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