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2014

角柱的基督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白水

    白水

    白水(1948-)廣東南海人,澳門出生,香港長大。羅富國教育學院畢業後到中大崇基學院讀哲學,1977年畢業後獲法國政府獎學金到巴黎學習,修讀新聞從業員課程、翻譯、哲學(美學)。一直停居巴黎。名片上自我介紹:西洋文化史,博物館講解員。 

    Art Walk@Paris

 角柱的基督 Le Christ à la Colonne

畫家:意大利人梅西那(1430?-1479)

全名:Antonello de Massina安托內洛.達.梅西那

木板油畫 高:30cm 寬:21cm

畫成於1476-1478年間,被認為意大利最早油畫之一

收進羅浮宮:1992年

展藏於羅浮宮德農翼一層大畫廊第五室

 

  這幅細小油畫適合家中掛,供祈禱默想用。這時期印刷仍未普遍,書十分昂貴,而大部份人是文盲不識字,看畫祈禱是當時慣用手段。

 

畫放在這裏

 

  梅西達將耶穌基督的受難過程集中表現,角柱是耶穌被捕後在柱邊受鞭策,眾人對他百般侮辱,戴茨冠、流血、數滴流到面上、汗濕的頭髮、口半開、唇乾;耶穌在十字架上時曾叫「我渴」,双目朝天,使人想起他在無助時曾呼喚:父呀父呀,為何離棄我。鬆鬆的繩索,應是兵士將耶穌拉著走的一幕。

 

 

  畫家用非常認真的態度,寫實寫真,最終還是寫意;他要將耶穌受難的多個場景集中處理。兩滴透明的淚珠,頭髮下的血,都是為一目的,製造激動觀眾宗教的熱忱。

 

  Messina是個地名,是畫家出生的地方。有稱他為安托內洛(Antonello),但一般慣用Messina,梅西那。早年生平不詳,比較肯定的是他曾在那不勒學畫,當時那不勒有點像今日的巴黎、紐約,是文化活動中心,各路英雄云集。一般認為他在那裏學到法蘭芒(Flamand) ,今荷蘭地區的油畫技法,深受艾克(Jan Van Eyck)的影響。他是眾多意大利畫家中最先用油畫技法的人。在油畫之前,主要是濕牆畫和丹培拉(Tempera),或叫做蛋彩的技法。他許多其他作品是混合油畫及蛋彩技術。梅西那的畫風基本上綜合法蘭芒重寫實,同時保留屬於意大利畫家們對空間清晰處理的獨特味道。這幅作品是他技術上非常成熟時期,隨心所欲地繪製出這幅百看不厭的佳作。

 

  耶穌基督的形象一直與時俱進。中世紀的教堂面西大門的耶穌一般是嚴肅的判官。形象基本上是超然的。就是在這幅畫之前一个世紀的耶穌基督造形都是比較屬「不吃人間煙火」的味道。但這幅角柱的基督,耶穌像你和我,會哭,會在受苦難時流淚。這種人性反應的繪製只能在文藝時期的繪畫中出現。少了點天上,多了點人間。耶穌受刑時也有常人的反應。時代在變,藝術作品都是內心世界的外化。從這作品的感人處可使我們感到這時期西方人的心靈取向,甚至心理結構。

 

中世纪教堂朝西中门的基督形象

文藝復興前期的耶穌基督超然形象

 

  羅浮宮很高興在1992年Christie拍賣中購得這寶貝,花了四千二百萬法朗。按當時當館長,參與此事的Pierre Rosenberg說,當時英國收藏家將此畫出手,而倫敦國家畫廊已有五幅梅西那的作品,故有意讓友館羅浮宮購得。英國的文物出口管理委員會(Waverley),因英博物館做工作,該畫能順利獲批準出國。從1992年,角柱的基督就掛在羅浮宮內。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復活節現外遊潮,黃家和倡更好利用西九長期設立市集等吸引年輕人,你是否認同?
► 立即投票

我要回應5
You May Also Like

版主留言

Comment

登入

發表回應

登記

成為新會員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經濟通立場

  • 只看作者回應
  • 查看全部回應
  • 順序
  • 倒序
  • 吡吡發表於 2014-6-17 03:22 PM
  • #6
  • 回覆 #5 ET


    所謂大奸大惡之人,當時其實係反羅馬既民族英雄,耶穌當時好多人都認為佢係神棍,五餅二魚就嚇死好多生活喺現實中既小販生意人,後來點解耶穌可以感動咁多人,實情係人類集體既精神需要,再經過長時間人性善既一面既自我完善,至發展到今時今日既基督精神。耶穌亦未必所有天主教徒都接受架即使現代,當年置耶穌於死地既主要係權力問題,試諗下當時既教主辛苦咗咁耐至坐正,點可能俾一個自稱上帝之子既耶穌進駐至得架,以後仲邊有人朝拜教宗呀?政治俾宗教攞黎用向來係最可怕。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ET發表於 2014-6-14 10:46 PM
  • #5
  • 不明白為何當時的猶太人寧可放了個大奸大惡之人也要置耶穌於死地。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jutice發表於 2014-6-12 03:19 PM
  • #4
  • 修正3#

    這是「藝術」的感染力。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jutice發表於 2014-6-12 02:46 PM
  • #3
  • 這幅《角柱的基督》很寫實,仿如一張攝影照,衪肌膚下的藍筋、晶瑩淚珠、眉鬚髮絲,無助的神態,親和的面容,栩栩如生,仿如生活在我們附近的人,令我們不禁動容,也激發我們投靠祂的心。

    這是藝街術的感染力。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吡吡發表於 2014-6-12 01:19 PM
  • #2
  • " 製造激動觀眾宗教的熱忱" ,過去既態度真實得黎總留點情面,帶些詩意。現代對基督受難的形象描寫,所謂與時俱進真係個個都不能自己,深怕刺激唔到觀能反應,由心出發早已改道.....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只看作者回應
  • 查看全部回應
  • 順序
  • 倒序
The Craft of Time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