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5/2013
本周金句:孔子對政治理想的堅持
本周介紹孔子的一句話:「朝聞道,夕死可矣」。
孔子這句話的出處是《論語‧裡仁》,它代表儒家對真理和信仰追求的迫切和執著。簡單的現代語譯就是:如果早上明白了人生的意義,那麼,就算晚上會死去,也是值得的。
儒家的「道」,指的是他們的政治理想-「仁政」。而「聞」也不能簡單的理解為知道或者明白。儒家學說所求的不是自己明白的私道,而是「吾道一以貫之」中的「道」,是教化民眾,實行仁政的大道。而朝和夕也不是指一天的早上和晚上,而是泛指過去與將來。
電影《孔子》中弟子顏回勸孔子:「您曾經跟我們說過,如果人不能改變世界,那應該改變自己內心。」這是對孔子思想及一生行為的嚴重歪曲。翻遍《論語》和有關孔子的歷史記載,都沒有這樣的一句話。孔子的一生,就是堅持自己的理念與信念,即使不能改變世界,個人的堅持仍不動搖。除了「朝聞道,夕死可矣」,他還說「士志於道」,說「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現實的政治、利益、權勢,孔孟是決不攀附的,所以孟子說:「見大人則藐之,無視其巍巍然」。何謂大丈夫,孟子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其實不僅儒家如此,而且先秦諸子均如此,要不然,秦始皇怎麼會焚書坑儒呢?就因為先秦諸子都有堅持,而不會屈從權勢。而後世儘管中國實行專制政治二千多年,仍有不少讀書人秉持儒家的風骨,對皇帝犯顏直諫。不論怎樣黑暗的時代,這種儒家風骨都對專權政治發揮一定的制衡作用。
電影《孔子》截取孔子51歲後從政、失意而周遊列國,最後歸(魯)國講學終老的人生片段。主題的歸國愛國。但孔子從政,目的不是愛國,而是要貫徹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被魯國的現實政治接受,他就周遊列國去尋找可以貫徹理想的他國,而不是改變自己的理念去愛國去遷就權勢。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 (FM92.6-94.4) 李怡主持的《一分鐘閱讀》。該節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並存載於港台網站 (rthk.hk)。
【你點睇?】有學者倡60至65歲以下長者之2元乘車優惠,設每月補貼上限700元,你點睇?►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