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1/2015

《中學還能這樣上:加拿大教育的精神與細節》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李怡

    李怡

    1936年生,1956年開始寫作及編輯生涯,至今逾50年,任《七十年代》(後改名《九十年代》)總編輯28年。50多年來不間斷地在報刊寫小品文和政論,編輯和寫作均秉持忠於自己、質疑權貴、就事論事、不怕獨持異見的原則。近年有《細味人生100篇》《閱讀人生100篇》《感悟人生100篇》三本新書。

    一分鐘閱讀

  在北京成長、在法國巴黎大學獲新聞學博士的廖曉英,目前與丈夫及兩個兒子在加拿大卑詩省居住,丈夫是前香港中文大學政治系教授吳國光。

 

  多年前,廖曉英有感於兒子在加拿大上小學,與在中國受的教育很不一樣,於是寫了一本書,在大陸出版,書名叫《小學還能這樣上》。最近,她的兩個兒子都上中學了,於是又寫了一本書,仍然在大陸出版,書名叫《中學還能這樣上》,副題是「加拿大教育的精神與細節」。很明顯,她是針對中國大陸的教育制度,提出加拿大與中國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

 

  廖曉英指出,在中國,攀登教育的寶塔尖很重要,為此,把孩子們學習文化知識作為幾乎全部的教育內容,以學生能夠入讀大學作為目標。加拿大的中小學,則偏重強調教育的社會功能,要求把孩子培養成有用的社會成員和負責的家庭成員。相應的,中小學教育涵蓋三部分同等重要的內容:

 

  第一,教授文化知識,讓孩子們學會作為一個文明人應當掌握的基本知識。第二,引導他們建立作為一個社會公民所應有的基本理念、道德規範、思維方法、交流技巧等。第三,發現和培養每個孩子的不同技能,音樂、繪畫、陶藝、舞蹈、戲劇、體育、廚藝、木工等等,學校樣樣都教。目的是在這個過程中給孩子們以各種嘗試和體驗的機會,讓孩子們探尋自己的真正愛好,學習一些在社會和家庭的技能。

 

  繼續升學接受高等教育,是目標之一,但絕不是唯一追求;教授知識也不是這一階段教育的全部和唯一內容。

 

  加拿大的教師們不會拿成名成家或得諾貝爾獎來鼓勵學生。

 

  一個有所發明發現的科學家,與一個盡了本分的商店店員,在這個社會及其價值體系中,並沒有高下之分,沒有成功與失敗之分。這是因為:每個人的興趣、關懷、智力水平和能力,都是不一樣的,而每個人有做他(她)自己的權利,不能設想所有的孩子都應該向著同一個由學校或家長設定的所謂理想去努力。那不僅是不現實的,也是違反這個社會的根本理念的。讓不同的學生盡可能地發揮自己的獨特長處,做到自己所能做到的最好狀態,這才是加拿大教育所追求的目標。

 

  加拿大教育是把每一個學生都當做一個個體來看待,盡量尊重每一個人的個性和特點。他們認為,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的智力類型不同,智力發展水平不同,個性不同,行為方式不同,喜愛的東西不同,獲取知識的方式和快慢也不同。但他們同時相信,每一個人都具備一種或多種特殊的潛質。

 

  教師的責任不僅在於教授學生知識,也要發現學生的潛質,挖掘他們的能力,讓他們的潛能釋放出來。衡量學生學習成績的標準不是設在標杆的最高端,並要求每個孩子都能做到,而是建立在一般正常發育的孩子所能達到的程度上。如果有人沒能達到這個標準,則要尋找影響這個孩子成長的特殊因素。在課程的設置上,學校既考慮到智力超常的孩子,也照顧到行為和智力有問題的孩子,根據不同的情況,採取不同的措施和教育手段。

 

「一分鐘閱讀」推介書籍

《中學還能這樣上:加拿大教育的精神與細節》

作者:廖曉英

由 寧波出版社 出版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 (FM92.6-94.4) 李怡主持的《一分鐘閱讀》。該節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並存載於港台網站 (rthk.hk)。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特朗普指不排除使用武力奪取格陵蘭及巴拿馬運河,你認為言論會否加劇美國與盟友間的不信任?► 立即投票

我要回應
You May Also Like

版主留言

放大顯示
精選影片
Jazz Up Your New Year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