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15

Dior將不可能變成可能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Ivan Lau

    Ivan Lau

    劉君孟(Ivan Lau),本地資深傳媒人兼形象造型師。被喻為本地新派人氣時裝專欄作家,文筆一針見血,愛以時裝業界之二三事來諷刺時弊。文章散見Yahoo、Roadshow、《Cosmopolitan》、《經濟日報》、《嘉人Marie Claire》和《ELLE》等等。

    More Than Fashion

    逢周一更新

  早前看了《Dior and I》的首映,在場有很多人都被感動,有人在Raf Simons走finale前那一幕更看到眼濕濕,而我,則是讚嘆多於感動。《Dior and I》,是一齣紀錄片,紀錄了Dior新創作總監Raf Simons入主Dior後,在8個星期時間所製作的首個haute couture系列。8個星期,熟悉成衣製作的人都知道這根本是impossible,一般做ready to wear的都需要半年時間籌備新季度系列,更何況那是需要大量人手縫製的haute couture,還要布廠將Sterling Ruby的畫作印成布料,簡直是不可思議。其實當初Dior宣佈由Raf Simons接手品牌時,我沒有太大期望,因為我知道他並不是一位善於拿剪刀和度身尺的設計師,Alexander McQueen會親自落場在衣車面前縫製衣服,但他不會。Raf Simons的長處是玩意念和善於揉合現代元素,變成他個人的簡約美學。

Raf Simons雖然沒有Alexander McQueen或John Galliano擁有一對巧手,但他的vision和對美學的掌握能力是不容置異。

  Raf Simons是怎樣做設計,我在《Dior and I》終於一目了然。原來他是不會畫草圖,所以他只會構思整個系列意念,由得力助手幫他整合一個story board,之後由創作團隊負責畫草圖,每人要在非常有限時間內畫百幾二百張圖,交給Raf Simons甄選。雖然現今有些設計師都是不會畫草圖,但我始終認為這是時裝設計師應有的基本功,正如歌手要懂用丹田唱歌。影片skip了很多步驟,因為都主力集中在後期製作過程。我的讚嘆位,全部落在Dior的altier身上,她們都在Dior時裝屋工作多年,是老臣子,各身懷絕技,當她們收到草圖後,便會分派給所屬專長的altier製作。如果扣除構思時間,相信只得五個星期給她們完成54套haute couture。影片中看到各altier的精湛手藝,實在驚嘆不已。記得有一幕,Raf Simons要求裙子有蓬蓬效果,但要除去內裡過多的紗罩,當altier收到命令時認為單憑該布料很難做到這效果,不過最後他都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

 喜歡時裝的你,《Dior and I》絕對值得一看。

  雖然我是較欣賞凡事親力親為的設計師,但Raf Simons的領導能力卻是不容置異,其新思維亦帶領Dior進入新時代。片尾,他提議以當代藝術家Jeff Koons的作品為靈感,將發佈會場地佈置成花卉森林,其視覺效果就令人嘆為觀止。而Raf Simons在片中的真情流露,亦頗令人動容,他的熱淚盈眶、憂慮、氣憤、緊張和靦腆,統統表露無遺,〝f**k〞一字亦出現了兩次,所有鏡頭都是自然而不造作,看得很舒服。其實Raf Simons願意拍攝《Dior and I》,我已經覺得是impossible。有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他在初出道時,是完全不作公開露面的,甚至連雜誌拍攝也一一拒絕,和Martin Margiela一樣神秘和低調,是最近10年他才正式公開露面,這個妥協,對他來說並不容易。但在影片中的Raf Simons,卻沒有為事情遇上阻滯而妥協,他想要的,死都要在死線一刻完成到,這是我最欣賞他的地方。《Dior and I》的訊息,大概是告訴我們,〝nothing is impossible〞。

效力Dior時裝屋多年的一班高級訂製裁縫師,沒有他們,Raf Simons有多才華都是無用武之地。

 

《Dior and I》官方預告片: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說說心理話》身體唔舒服查唔到原因?周身痠痛疲累?可能係患有心身症!點解原生家庭會長時間影響一個人?點樣脫離循環?► 即睇

我要回應
You May Also Like

版主留言

Festive Cheer is in the air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