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8/2019
KOL文化將沒落?內地網紅的崛起告訴你KOL不會消失的原因
Ivan Lau
Ivan Lau
劉君孟(Ivan Lau),本地資深傳媒人兼形象造型師。被喻為本地新派人氣時裝專欄作家,文筆一針見血,愛以時裝業界之二三事來諷刺時弊。文章散見Yahoo、Roadshow、《Cosmopolitan》、《經濟日報》、《嘉人Marie Claire》和《ELLE》等等。
More Than Fashion
逢周一更新
KOL文化這個社會現象,大大話話已經出現了十多年,曾經有評論員預言在環球經濟影響下,KOL文化快將沒落,但事實真的如此?
在外國,有一些著名KOL的確沉寂了好一段日子,例如Rumi Neely、Miroslava Duma和Tavi Gevinson等人,有些則上岸轉型從商,他們與品牌之間的聯乘合作,亦買少見少。數據分析公司InfluencerDB與Mobile Marketer更指出在Instagram的贊助貼子,其用戶參與度創歷來新低,加上Instagram宣佈將實施隱藏讚好數量功能,對KOL行業來說,必然有一定程度影響。不過在另一國度的中國,則繼續馬照跑,舞照跳,據AdMaster數據指出,有七成品牌會繼續投放更多宣傳費在內地社交平台,而有67%宣傳費更會直接投放在KOL身上。
以中國內地現時最火紅的KOL為例,好似在微博坐擁500多萬粉絲的包先生,其年收入便高達數千萬人民幣,在內地拿這個收入的網紅亦多不勝數,以毒舌上位的Gogoboi是其中之一。為什麼中國內地跟歐美的KOL行業出現如此差距,14億人口當然是原因之一,但中國擁有自己一個生態系統都是關鍵,他們有自己的微博、微信、抖音、QQ和小紅書,演變成一套中國社會模式。為什麼吳亦凡、陳偉霆、鹿晗、Angelababy和楊冪等一眾內地明星相繼成為國際品牌代言,網紅包先生能夠和多個國際品牌推出聯乘手袋,當平民百姓都可以靠抖音走紅賺大錢,在內地還有什麼不可能。
歐美又好,中國內地都好,要令KOL文化現象完全消失,根本是不可能。原因只有一個,因為我們都崇拜偶像,容易被人牽著鼻子著走,什麼男神女神,已經叫大家呼天搶地,要生要死。試想像,在一個連獨立思想都未完全開發的國度,會是一個怎樣的社會,會有一個怎樣的KOL生態系統,亦都解釋了歐美和中國內地的差別。耍點花言巧語雕蟲小技,便可以扮演摩西分隔紅海,令三姑六婆看得如痴如醉,要練成KOL。
【你點睇?】媒體近日報道有關愛隊涉活動造假或誇大以滿足KPI,事件會否影響你對關愛隊的印象?►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