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6/2018
中美貿易矛盾陷於膠著狀態
中美貿易緊張態勢加劇。美國總統特朗普於6月18日發表聲明:「如果中國拒絶改變其做法,而且像最近宣佈的那樣堅持徵收新加關稅」,美國的新關稅措施會生效。約一星期前,美國剛宣佈向價值5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徵收25%的關稅,北京隨即反擊,要對同等規模的美國商品徵收相同比例的關稅。
這次特朗普提出新的威脅,要在中美貿易戰繼續加碼,對價值20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徵收10%關稅。中國商務部則於6月19日作出回應,謂美國如果「失去理性」,中國將「不得不」採取「數量型和質量型相結合」的綜合措施,進行反制。
特朗普一直堅稱,多年來中國從兩國不平衡的貿易關係獲益,認為這對美國不公平。他在今年4月表示,中美每年的貿易逆差達5000億美元,還有3000億美元盜竊知識產權的損失。但根據中方統計,去年中國對美出口額為4297億美元,進口額為1539億美元,對美貿易順差為2758億美元。
其實中美貿易的爭端,若說是關乎兩國貿易關係不平衡,恐怕僅是表面理由。更深層的原因,也許是源於2015年3月5日,中國總理李克強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及《中國製造2025》,是針對中國產業發展的一個新概念。
該計劃提及的重點發展領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械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核能或可再生能源電力裝備、農機信息整合系統、納米高新材料或模塊化建築及生物化學醫藥和高性能醫療器械。預計到2025年,中國將從「製造大國」變身為「製造強國」,達成趕超德國和日本的目標。
顯而易見,《中國製造2025》已成為中美貿易摩擦的癥結,體現中美在經濟發展理念和經濟制度上的差異。中國以政府主導經濟發展,與西方市場經濟的模式大相逕庭。在本質上,《中國製造2025》要替代西方的技術,在2025年底前,將基本核心部件和重要基礎材料供應商的國內市場份額,提高到70%,而中國市場40%的手機晶片由中國生產,70%的工業機器人和80%的可再生能源設備由中國生產。
關鍵在於,中國可以憑藉巨大的國內市場,實現高科技不依賴外部的自給自足。在美國看來,中國現今是利用西方技術發展自己,一旦實現目標,就可以把西方技術趕出中國,其產業政策目標是逐步以中國版技術取代西方技術,然後再用中國版技術擴散全世界,與美國爭奪市場份額。可見美國在貿易戰所真正針對的,應是北京在《中國製造2025》中確定的高科技產品和行業。美國聲稱中國政府採取策略,迫使美國企業把知識產權轉移給中方。
不過即使美國向中國產品徵收關稅,對中國經濟影響不會太大,低於年度經濟增長不足半個百分點,因此很容易可以透過其他財政措施彌補。現時中國在「強國」姿態下,不會屈服於外國壓力。倘若雙方都不肯讓步,貿易矛盾或陷入膠著狀態,雙方沒有達成和解跡象,最慘的倒是投資人士進退兩難。雖然以關稅來解決貿易矛盾不是正確處理手法,卻難免是影響股市升跌的頭號因素。
樂本健【年度感謝祭】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 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