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0/2022
騙案求助 向晴軒半年接153宗 2成人有自殺風險
【晴報專訊】詐騙案無日無之,受害人除損失金錢,亦造成心理創傷。協助求助者的明愛向晴軒表示,該機構熱綫18288過去半年共接獲153宗與騙案相關的求助,今年7至9月平均每日1宗,且有2成個案被評為有自殺風險,比例較往常的7至10%高逾1倍,更有少數個案最終輕生。
黎凱婷(右)指詐騙受害人須面對受騙創傷及實際債務問題,易致自我隔離,左為蔡泳詩,中為吳子樂。
機構又發現,求助者中有逾1成人向逾10間機構借錢「債冚債」,令他們最終要變賣資產或物業、甚至申請破產,打擊甚大。
向晴軒高級督導主任吳子樂透露,機構在4至9月接獲153宗騙案相關求助,每月平均25.5宗,在7至9月更增至平均每日1宗,涉款共達1.17億元,單一最大宗失款達1,100萬元。
吳子樂指期內有2成求助者被社工評為有自殺風險,比例較普遍個案的7至10%高逾倍,更有少數個案最終輕生,情況令人震驚。
13%人「債冚債」 部分人須破產
督導主任蔡泳詩指,7成求助者有進行借貸,當中82%曾向最少2間銀行或財務公司借貸,不少涉及二三綫財務公司,更有13%個人向逾10間機構借貸「債冚債」。蔡泳詩稱受害人無力還債後要變賣資產或現居物業、甚至申請破產,為他們帶來連串打擊。
李小姐(化名)失業期間墮入代客轉資的求職騙案,損失達88萬元。
李小姐(化名)在第5波疫情期間失業,並因此墮入代客轉資的求職騙案,損失達88萬元,但她不敢向家人坦白,求助後才向親友承認受騙,並在申請破產後逐步重建生活。
危機輔導員黎凱婷表示,詐騙受害人除須面對受騙的創傷,又要面對實際債務問題,易感羞愧、內疚、難集中精神、失眠和食欲不振等,種種均容易導致他們自我隔離、對他人失去信任,嚴重者更可能因此自毀。
吳子樂認為,金錢被騙已成事實,關鍵是親友如何協助事主重新站起來。
轉載自: 晴報
《說說心理話》 消費能獲取快樂?買不起,不如花光錢錢$$?「習得性無助」有何影響?一起看看正確理財觀念。►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