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3/2023
12款遮袋含難降解塑膠聚乙烯 部分印「可完全分解」 環團批評缺管制
【晴報專訊】近年可降解塑膠產品愈來愈多,亦廣泛應用於即棄餐具、雨遮袋等。有環團從不同場所蒐集12款遮袋樣本,其中一半印有循環回收標誌,部分亦印有「可完全分解」字樣,惟經化驗後所有樣本均含難以降解的傳統塑膠物料聚乙烯(PE);且多個「綠在區區」回收站對「可降解塑膠物料」的回收標準不一。
環團指本港對「可降解產品」缺乏管制,引致訊息混亂,認為管制工作刻不容緩。
綠惜地球早前從商場、銀行等23個場所,蒐集12款向顧客派發的遮袋樣本,袋上分別印有光降解、自然分解、可生物降解等聲稱,當中6款更有回收標誌。但經檢測公司進行化驗後,發現所有樣本均含有難以降解的聚乙烯(PE)。
回收點訊息混亂 回收標準不一
環團再派員以市民身份致電「回收環保站」(前稱綠在區區)和「回收便利點」共43間回收點,查詢可降解塑膠的回收指引。其中22間稱「不可回收」,13間稱「可以」;亦有職員稱要先拍照給員工了解。但及後在社交媒體查找回覆「可以」的回收站資料,卻有6間表明可降解塑膠「不可回收」,反映訊息混亂。
綠惜地球指本港並未規管可降解塑膠的標籤和聲稱(綠惜地球高級項目主任張雅婷,圖左及綠惜地球研究員陳霆軒,圖右)
綠惜地球研究員陳霆軒說,若將可降解塑膠與傳統塑膠混合回收,或影響整批塑膠的再造質量,甚至堵塞再造設施。他指,本港並未規管可降解塑膠的標籤和聲稱,僅靠標示很難掌握其降解條件及成果,但國際間已有較成熟及嚴謹的認證標籤,須清晰列明降解條件和用後的處理方式,例如澳洲AS 4736工業堆肥便通過「180天內至少90%的塑料材料能生物降解」等產品測試要求。
促盡早禁用氧化式可分解塑膠
綠惜地球高級項目主任張雅婷亦指,環保署本周三向立法會提交管制即棄塑膠餐具條例草案,料2025年才禁止製造/銷售/分銷氧化式可分解塑膠,其實歐盟已於前年7月禁用氧化式可分解塑膠,她認為政府應盡早禁止入口、製造及銷售有關產品,又呼籲企業及消費者應優先着眼於源頭減廢,勿使用降解條件不明的商品。
部分遮袋上印有光降解、自然分解等字樣、當中6款印有回收標誌。
環保署回覆,署方會加強與「綠在區區」營辦團體及前綫員工溝通,及公眾宣傳及教育工作,並會建立即棄塑膠資訊平台,讓公眾選擇合適的產品。
至於遮袋所印的聲稱與事實不符,有否違反《商品說明條例》,海關表示每宗個案的情況有其獨特性,不能一概而論。
轉載自: 晴報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