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2013
全球石油軍事大揭秘157:只可遠觀
鄺社源
鄺社源
鄺社源教授,是國際知名的石油學者,具有豐富國際業務開發管理經驗及擁有全球石油勘探開發經驗的高級石油工程師。他1974年取得美國南卡羅連納州州立大學電腦系學士,1977年在德克薩斯州立大學(奧斯丁)獲石油工程碩士及奧克荷馬州的工業管理碩士學位,曾在美國能源部任職研究工程師及在美國ARCO(即今BP)石油公司和太陽石油(SUNOIL)公司任職高級石油工程師及駐華總代表。鄺教授於2008年受邀加入中亞能源控股(00850)為副主席及營運總監。
鄺教授具備35年全球的石油勘探開發經驗,包括美國、加拿大、中國、南美、澳大利亞, 中東及北非洲各國陸上與海上的勘探及鑽探工作資歷,隨技術及管理外,又與中國及各國石油業界高層稔熟,對國際石油業操作認識。他於1999年把自己註冊商標「PetroChina」無償贈送給中國石油,作為該公司用於紐約及香港(00857)上市之用而受到中央嘉許。鄺教授經常在報上發表有關石油能源文章、並時常接受中外傳媒電視採訪有關能源政策問題。他對中國能源的發展路向關注,並時常作公開演說有關石油及能源專題。oilandgasfeedback@gmail.com石油戰爭
2000初,拉登去達雲塔(Derunta)死士訓練營巡視,被中情局收到線報,預備叫馬蘇德的北方聯盟組織用俄製火箭發動攻擊,至一切就緒之際,中情局總部卻來電叫停,堅持只能收集情報,不能致拉登於死地,結果又被拉登逃脫。
在另一方面,沙特對美國反恐也不太熱心,認為幫美國就是反伊斯蘭,中情局多次進入阿北會見馬蘇德,但卻不敢明目張膽地用美國軍備支援馬蘇德,當時北方聯盟用的還是以前抗蘇時搶回來的米格Mi-17直升機,中情局的人從烏茲別克進入阿富汗就坐上此機,但因為此直升機實在是太殘舊了,中情局特工也擔心中途會出事墜機人亡,所以索性在東歐用錢購買另一架較好的米格Mi-17,讓自己的美國機師用原裝部件維修好,放在烏國的機庫內作專用,但也不敢使用安全性更高的美制「黑鷹」,以免被塔利班或巴基斯坦見到。
至2000年,中情局使用無人駕駛偵察機(Drone)追蹤拉登行蹤,當時這種「捕食者」(Predator)型號的無人偵察機長3米,造價每架300萬美元,時速150 公里,可續航24小時,裝上木製的螺旋槳,在10,000呎以下飛行基本上是無聲,而且肉眼與雷達都看不到。「捕食者」(Predator)機上裝有攝像鏡頭系統即時上載影像至軍事衛星,再下載至控制室的「機師」。最初偵察機在烏國起飛,機師就坐在跑道旁一架貨櫃車內,用遙控杆坐在螢光幕前「開飛機」,一如玩電腦遊戲機一樣,訊號就通過放在車頂的碟型天線直接與飛機聯繫。
這個安排帶來不便,因為這要求美軍機師身在烏茲別克,而中情局的決策高層卻在萬里之外的維珍尼亞州蘭利總部的大樓裏。後期的安排就只有地勤人員在烏國發放及回收飛機,而控制飛行則是直接在蘭利總部內進行(現在全球美軍的無人偵察機都在美國本土遙控。第二代「全球鷹」(Global Hawk)更可在流動平台如航母上發放及實時遙控。)為此,蘭利設有遙控中心,機師都是一些退役空軍或傷殘機師,他們有豐富的實戰經驗可操作飛機升降往返,他們坐在無窗的房間裏,面對大液晶屏,手控遙杆,所有飛行方向數據都在電腦屏幕顯示,而阿富汗的沙漠山脈就在眼前實時顯現。
因為阿、美有14小時的時差,故此機師都是夜間工作,因為此時正是阿富汗的白天,經驗證明無人駕駛機在白天偵察最好,因為在全黑的夜裏就算裝上夜視鏡頭,傳回來的景象也是模糊不清,尤其是在冬天,晚上氣溫下降。機翼結冰, 影響飛行穩定性,無法保證一定能爬升飛越阿富汗的崇山峻嶺。
在2000年時無人駕駛機(Drone)試飛非常成功,多次見到塔利班車隊行動及疑似拉登人物的景象出現,不過當時美國不允許機上裝上導彈,說是違反美蘇軍事協議,變為歸入長程巡航導彈類別,更不能用此來追殺目標,故此當時中情局只可遠觀,只可「看」而「眼看手勿動」!
(未完待續)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