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2018
藝術3月 不一樣的藝術探討
也許你的父母剛退休,每天看見他們好像有點百無聊賴。從風塵僕僕的職場退下來,還是未能適應剎那轉變的身份。感覺他們有點鬱悶,害怕成為社會的負累,對自己充滿疑問,你卻苦無對策。
也許你的女兒有著輕微的讀寫障礙,或特殊學習需要,或只是單純地在面對著高壓的考試制度。有時候你也害怕她會承受不了。這陣子她似乎鬱鬱不得志,你的憂慮開始積累,但不懂如何開解她。
也許你的祖父雖白髮婆娑,慶幸仍身壯力健,唯一的是患上腦退化症,未能以言語表達自己。看見他總是含糊其詞,彷似仍有很多念頭渴望分享,卻因為身體狀況不允許,未能和身邊的人溝通。他開始像社會上的孤島,變得沉默寡言。
也許你剛與相識多年的好友聚頭。年初他才興致勃勃地分享說他已從抑鬱症中走出來,停止依靠藥物。今天他卻又變得垂頭喪氣,再次被情緒的黑洞蠶食,「甩症」未成,看來需要再接受治療。
也許你在公司的閒談中,偶爾得知一同事原是更生人士。消息傳出後,有關該同僚的是非不斷,大家也對他存有恐懼,最後同事亦黯然離職。你為他被排斥感到無奈,卻只可扼腕嘆息。
也許以上的通通不是別人,也許他們全部都是你,或是妳,也是每一個走在路上的香港人-偶爾發現自己遊走在主流社群的邊界內外,言語卻難以訴說心中困苦,於是壓抑的情緒便日積月累,像一直在死胡同中轉圈似的。你寄望著一個另類的出口,一個宣洩的窗口。
社會共融是近年社會的熱話,與你和我也息息相關,大眾文化(如電影等)也常聚焦於邊緣人士的故事。為了對症下藥,我們的政策研究組走訪超過一百個本港社福界人士,發現一場「藝術革命」正靜靜蔓延。不少學術文獻、國際政策和本土團體的實證經驗均指出藝術是獨當一面非言語為本的表達治療,能顯著改善個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動機;同時讓「邊緣人士」或「主流人士」也可展現另類潛能,不分你我,擁抱大同社會。
於過去半年,我們認識到在信義男爵樂團以音樂重拾生活趣味的剛退休男士、在香港展能藝術會一展所長的視障攝影師,在甦星劇團以戲劇表達自我的更生人士、在協青嘻哈學校透過舞蹈實現夢想的輟學青年⋯⋯我們希望把這些朋友通通介紹給公眾認識,讓他們的藝術啓發我們對社會共融的新展望。
團結香港基金將於3月28日假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發佈香港藝術共融發展的政策報告,歡迎市民到場同慶藝術的共融力量。我們榮幸邀請到行政會議召集人陳智思先生和高錕教授夫人高黃美芸女士分享他們藝術共融的親身經歷;大會亦帶來香港和英國的五位共融界專家為我們剖析當今藝術共融的機遇;場內更會展出本土展能藝術結晶,如高錕教授和唐家偉先生的畫作。在這衣香鬢影的藝術三月,我們希望和你一起探索藝術的社會意義。
活動詳情
【你點睇?】媒體近日報道有關愛隊涉活動造假或誇大以滿足KPI,事件會否影響你對關愛隊的印象?►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