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3/2016
如何運用大數據
早幾天被電視部的舊同事問到,面對互聯網的衝擊,應如何參考Netflix,好好運用大數據及與觀眾互動。
其實,互動本身並非限制於任何硬件,並非一定要與觀眾透過科技、網絡、電視遙控器或面對面的交流,才算是互動。編劇寫劇本及導演拍攝的時候,一邊製作,一邊思考觀眾觀看時的反應,這是更深層次的互動;觀眾欣賞的時候,思考製作團隊的思路,也是一種互動。
很多人認為大數據對掌握消費者的喜好很有幫助,例如根據大數據的分析,能夠了解觀眾喜歡甚麼類型的節目和題材。
我不太相信大數據,作為參考的用途來說,大數據的確有點價值,但卻並非決定性的指標,因為這些大數據都是「事後孔明」,只可以分析已經發生的選擇A或選擇B,卻不能帶出還可以有未出現的選擇C。
正如初期的電腦熒幕只有一種字型,而每個字元的間距亦是一樣的,大數據根本沒有能力去探索新的路向。直至Steve Jobs改變了這個歷史,引入多種顯示字體,創造了新的感觀世界,這些都不是大數據能夠指示出的方向。
轉載自: 晴報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復活節現外遊潮,黃家和倡更好利用西九長期設立市集等吸引年輕人,你是否認同? ►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