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 etnet專輯
    etnet專輯
  • 會員
  • 產品服務 / 串流版
  • 設定

24/12/2021

Google智慧城市公司解散!Sidewalk項目屢惹私隱爭議,功敗垂成只因公民不信任?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方展策

    方展策

    少年時,曾研習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可惜學無所成,僥倖畢業。成年後,誤打誤撞進入傳媒圈子,先後在印刷、電子、網絡媒體打滾,略有小成。中年後,修畢資訊科技碩士,眼界漸擴,決意投身初創企業,窺探不同科技領域。近年,積極鑽研數據分析與數碼策略,又涉足 Location Intelligence 開發項目;有時還會抽空執教鞭,既可向他人分享所學,亦可鞭策自己保持終身學習。

    智城物語

  在科幻電影的智慧城市中,最叫人憧憬的情境是有高科技產品解決大大小小的問題,讓日常生活變得更加方便。但在當下的現實世界中,智慧城市的發展進度卻不似預期,不但有智慧城市項目接連夭折,更有智慧城市初創企業要黯然退場——Google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子公司Sidewalk Labs突然於2021年12月中宣布,大部分業務都會被轉移至Google的相關部門,意味著公司要解散了!一度被視為業界翹楚的Sidewalk Labs,既有技術,又不乏錢財,為何仍要以收攤告終呢? 

 

Sidewalk業務併入Google

 

  2021年12月16日,Sidewalk Labs執行長丹‧達克特洛夫(Dan Doctoroff)公開表示,他被確診患上「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俗稱漸凍人症),於是決定辭去執行長職務,以便騰出多些時間陪伴家人,並投入他所創辦的Target ALS硬化症研究組織。

 

  同時,他又宣布,踏入2022年後Sidewalk旗下大部分業務與技術團隊均會被Google收編麾下,當中包括:房地產設計方案Delve、停車管理方案Pebble、商業大廈節能方案Mesa、住宅能源管理方案Affordable Electrification;至於自動化木造建築業務Mass Timber Buildings Factory,則會獨立出來成為一家Alphabet旗下的子公司。換言之,這家創立於2015年的智慧城市初創將會被分拆得支離破碎,形同收攤。

 

  其實,Sidewalk是由達克特洛夫一手一腳建立出來的,如今他因病引退,公司也隨之而解散,確實教人惋惜不已。時間軸撥回至2015年,達克特洛夫在Google執行董事長艾力‧施密特(Eric Schmidt)、執行長拉利‧比治(Larry Page)的支持下,成立了Sidewalk Labs,希望以高科技解決城市問題,改善都市人生活質素。縱然公司願景宏大,惟實際推行智慧城市項目時卻處處碰壁,以致無功而返。

 

多倫多推Quayside智慧社區

 

  2017年,Sidewalk宣布跟加拿大多倫多市展開合作,在市中心以東名為「Quayside」的工業湖濱區建造一個智慧社區。該公司建議在區內設置大量感測器,蒐集交通、噪音、空氣質素等環境資料,並監測電網運作與垃圾收集狀況,再加上人們居住、出行等行為數據,最終匯集為城市大數據供AI分析,實現精準搭配城市服務供需與資源分配。

 

  然而,當地居民卻擔心,入住Quayside後個人私隱將變得蕩然無存,拒絕成為實驗性計劃的「白老鼠」。儘管項目規模不斷縮小,Sidewalk又承諾不會把數據賣給第三方機構,更不把數據用作廣告營銷,但民間反對聲浪依然未減。最終該公司在2020年5月宣布,鑑於新冠疫情衝擊,世界經濟出現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決定中止Quayside項目。

 

  上述情況絕非個別事件。後來Sidewalk返回美國本地,與俄勒岡州波特蘭市(Portland)洽談智慧城市合作項目,同樣因為私隱權爭議,宣告不歡而散。

 

在Sidewalk Labs眾多項目中,Mass Timber Buildings Factory是唯一不用併入Google體系的業務。據說,在Alphabet的協助下,它將會被分拆為一間獨立子公司。(圖片來源:Sidewalk Labs官網)

Sidewalk Labs原本計劃在多倫多湖濱區一幅面積4.86萬平方米的土地上,建造一個由12座木造塔樓組成的智慧社區「Quayside」,但項目最終被迫叫停。(圖片來源:Sidewalk Labs官網)

Quayside內的建築物全是由預製木材模組搭建而成,木造塔樓之間採用開放式布局,為中庭引進陽光,配合四周栽種的樹木,營造出綠色生活氛圍。(圖片來源:Sidewalk Labs官網)

因應多倫多冬天經常下雪,Quayside的露天廣場會搭建透明防水帳篷,以便全天候舉辦露天市集和其他社區活動。(圖片來源:Sidewalk Labs官網)

 

波特蘭試行智慧出行項目

 

  2019年5月,Sidewalk與俄勒岡州波特蘭市合作,使用旗下《Replica》軟件追蹤當地人的手機位置,進而分析市民的出行模式,讓政府官員基於這些數據作出有效的交通決策,例如市政府應該在哪裏興建單車徑、何時適合維修道路,以及如何確保公共交通保持高效順暢等。

 

  同年9月,Sidewalk把《Replica》軟件部門分拆為另一獨立子公司,專注於波特蘭智慧城市計劃。後來因為Sidewalk不願意共享波特蘭市要求的詳細數據,所以雙方在2021年2月宣布提前停止項目。這是Sidewalk第二個胎死腹中的智慧城市計劃。

 

  智慧城市建基於高科技之上,惟智慧城市發展的阻礙卻非來自科技本身,而是科技背後涉及的私隱權與公民信任等議題。如要採集智慧城市的運作數據,便要非要布置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不可。如要徵得當事人同意,才可透過物聯網感測器進行監測,卻是難以執行之事。譬如說,當人們踏入公園時,就先要求他們簽署一份私隱權同意書,允許感測器搜集他們在公園內的行為數據,相信大部分人也會耍手擰頭,寧願放棄進入公園。

 

Sidewalk Labs使用《Replica》軟件為波特蘭市政府繪製市民的出行模式,可惜雙方因未能就如何共享數據達成共識,以致計劃被迫腰斬。(圖片來源:Sidewalk Labs官網)

波特蘭市政府原本希望,透過《Replica》軟件了解市民出遊方式,以輔助官員做出有效的交通決策。(圖片來源:Sidewalk Labs官網)

 

智慧城市私隱權屢受爭議

 

  由是之故,大多數感測器通常是在人們不知情的情況下運作,而大部分人都不會知道感測器正在蒐集哪些類型的數據,之後數據又會被怎樣使用。有不少人擔心,企業藉由物聯網掌握過多數據後,有能力引導社會朝向有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使到商業利益凌駕於公眾利益之上。這些疑慮引發民眾對智慧城市計劃的反彈,甚至會產生強烈的不信任感,使計劃因缺乏民意支持而流產。

 

  上文提及的Quayside智慧社區,正是一個私隱權爭議極大的發展項目。即使Sidewalk提出透過第三方機構「公民數據信託」(Civic Data Trust)來管理城市大數據,惟多倫多市民仍不賣帳,認為Sidewalk始終擁有過多數據。為反對Quayside項目而成立的民間團體「Block Sidewalk」更質疑,為何容許私營企業參與城市治理。由此可見,在沒有公民信任的基礎下,智慧城市計劃根本是寸步難行。

 

  怎樣才可以提高公民的信任感呢?假如私隱政策好像衣物上的洗衣標籤般,透過標準化的視覺圖像來傳達重要的私隱條款訊息,不但能讓民眾易於理解,還有助提高公民的私隱權意識。「DTPR」(Digital Transparency in the Public Realm)項目正是在如此理念下誕生。

 

DTPR圖案提示正在監測中

 

  本來DTPR是由Sidewalk所發起的研究項目,現已轉交第三方機構Helpful Places負責營運。DTPR希望建立一套全球共通的私隱權標示圖案,張貼在設置物聯網感測器的公眾場所,讓所有人都可以知道現場有感測器正在運作中。

 

  這套標示圖案系統劃分為6種圖形,分別用作標示數據收集目的、數據收集所用的科技、數據形態、數據處理方法、數據使用權,以及數據儲存方式。但對一般民眾而言,標示圖案背後代表的意思是甚麼、所收集的數據敏感程度為何,可能還是不夠清晰。故此,Helpful Places往後仍須積極宣傳和教育公眾這套圖案所傳遞的含意。

 

  事實上,企業要減少客戶不必要的私隱風險,最好方法是不要收集超過產品或服務本身需求的資料;假如一開始就盡量避免收集過多數據,那麼根本不用擔心資料有被不當利用的風險。美國芝加哥推行的智慧城市項目「Array of Things(AoT)」,正是最佳示範。這是由芝加哥市政府、芝加哥大學,以及阿岡國家實驗室(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合推的都市監測計劃,通過大量感測器偵測都市環境狀況,如空氣質素、氣溫、人流與車流量等。

 

舉凡是設有物聯網感測器的公眾場所,都可以貼上DTPR私隱權標示圖案,讓現場人士知道已進入感測器的監測範圍。(圖片來源:Helpful Places官網)

Array of Things是芝加哥的一項都市監測計劃,市政府在全市的路燈與交通燈上安裝逾500個感測器,以採集空氣質素、噪音水平、氣溫,以及人流量的數據。(圖片來源:翻攝芝加哥大學官方YouTube影片)

 

堅守著資料最小化的原則

 

  由於它是政府與學術機構所主導的項目,故此非常注重公眾利益。從項目規劃之初,便召集了一群私隱專家組成委員會,針對AoT系統如何收集與儲存數據進行深入討論;又舉行了多場公開會議,向市民講解AoT的運作機制、私隱保護措施,以及對城市環境所帶來的影響,讓民眾有機會了解這些新科技能夠幫助到他們甚麼,從而提高對項目的信任感。

 

  AoT項目的執行也堅守著資料最小化的原則,不去搜集計劃範疇以外的數據,並會刻意將部分數據以不精準的方式儲存,譬如不記錄用戶地址,只記錄郵遞區號;當項目完成後,更會刪除所有不使用的數據,務求讓個人資料不會被濫用。

 

  若果城市在落實智慧城市項目前,能夠先進行私隱權影響評估,就像是興建大型屋苑前先作環境影響評估般,通過一系列程序探討對用戶的影響,再配合上述各項私隱保障措施,那麼智慧城市計劃才有望變得通行無阻。

 

Read More:

 

【私隱爭議】Google多倫多智慧城市難產,是政府、企業、市民三方博弈下的終局!

【過度監控】Google多倫多智慧城市連番受挫!發展規模縮水,管治大權旁落

【一波三折】多倫多建「木造智慧城市」!項目融資、私隱處理惹爭議,計劃遭反對?

【數據何去何從?】78億多倫多智慧城市計劃緊急叫停

【Google進軍地產界】多倫多建大數據智慧城市 全面追蹤市民起居生活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

我要回應

你可能感興趣

版主留言

放大顯示
精選影片
最緊要健康
精選文章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