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7/2024
網路成癮 | 佛羅里達州禁14歲以下兒童用社交媒體?英國考慮禁止向16歲以下人士銷售手機?教育下一代正確使用互聯網才是上策
鄧淑明
鄧淑明
鄧淑明博士,榮譽勳章,太平紳士,香港大學計算與數據科學學院及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客席教授,香港土生土長培育的資訊科技界企業家。鄧博士於九十年代創辦 Esri中國(香港)有限公司,專門推廣地理資訊系統(GIS)軟件和提供相關解決方案。鄧博士也是智慧城市聯盟創辦人及榮譽主席。除了GIS本業,鄧博士對ICT行業、電子健康、環境保育、初創企業及智慧城市等經常提出建議,並積極參與多個政府及民間組織,致力促進香港科技及社會事務發展。
鄧博士的卓越成就和貢獻廣受認同,並獲多項榮譽,包括:香港大學2009年理學院傑出校友、2006年香港十大傑出青年及香港美國商會2004年「最具影響力女性獎–年度傑出女青」及2001年香港十大傑出數碼青年等。
智慧城市5.0
今時今日,使用智能手機瀏覽社交網頁,已成為都市人生活的一部分,當中青少年及兒童上網成癮的狀況更不容忽視。
根據調查,美國青少年每天在社交媒體上流連近5個小時,YouTube、TikTok和 Instagram 最受歡迎。日本兒童家庭廳的數據也顯示,10歲及以上小學生日均上網逾3.5小時,初中生逾4.5小時,高中生逾6小時。而香港雖然有研究指出,年青人使用智能電話的時間不算長,初小生平日使用智能電話約為0.8小時,高小生為1.2小時,但這些數據由父母、祖父母及監護人提供,跟實際情況可能有差異,加上有數字顯示本港10-14歲兒童的手機擁有率高達86%,相信香港青少年使用手機上網也十分普遍。
子女經常使用手機不但可能有礙學業,甚至造成不良影響。《經濟學人》綜合2003年至2021年間、17個發達國家(包括英國、德國、美國、南韓、澳洲等)的自殺數字,發現年輕女性,尤其10-19歲的少女自殺率在過去10年大幅攀升,時間上與社交媒體的興起吻合(YouTube:2005年推出;Instagram:2010年;TikTok:2017年),令人不禁把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連繋到精神健康下滑的現象。
到底瀏覽社交媒體時間的長短和青少年使用者的精神健康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係,目前未有確切的科學根據。但普遍認為使用手機的時間過長,對身心和成長或許會構成負面影響。
不少父母因為擔心子女過分沉迷網站,繼而連繫起來,尋求解決方案。在英國,差不多每個孩子到12歲時都會獲得一部手機,而擁有手機後,屏幕時間被社交媒體佔據幾乎成為必然。有兩名擁有幼兒的英國媽媽建立了一個WhatsApp群組,討論如何避免小孩對智能電話的依賴。當他們在Instagram上發布這個想法後,一呼百應,很多家長紛紛加入。在成立的短短幾星期內,他們的「無智能手機的童年」(Smartphone Free Childhood)群組已擁有超過60,000名追隨者。
與此同時,有些地區為杜絕青少年整日無間斷上網的習慣,制定不同的法例。例如美國佛羅里達州今年3月通過一項法案,禁止14歲以下的兒童使用社交媒體;內地近年也嚴打青少年沉迷上網風氣,去年建議未滿8歲的兒童,一日上網時間不能超過40分鐘,8-16歲的青少年一日上網時間不能超過1小時;而英國政府亦正考慮禁止向16歲以下的人銷售手機等。
其實,沉迷上網與否存在很多因素,但若只著力強行阻止子女接觸社交媒體,可能適得其反,引來衝突。我認為父母應多關心子女的狀況,並作出適當的關懷和照顧,如可以嘗試多與孩子外出,參加親子活動,讓子女有更充實的生活,便能善於掌握上網的時間。同時父母也可以與孩子協商上網時間表,並教導他們上網應有的態度及守則,讓他們建立正確使用互聯網的習慣。
《說說心理話》情緒反覆無常點算?一句「唔緊要」已經很大安慰!社工分享如何扭轉負面想法►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