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2/2021
台灣問題再度「國際化」帶來新挑戰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昨天(1日)在台灣智庫國策研究院主辦的論壇上參加視像連線,將台灣問題與「日美同盟」掛勾,再度挑戰中國主權,引起中國官方強烈抨擊。安倍的言論是美日等國領導人將台灣問題再度「國際化」的一個重要事件,預料中方可能會採取進一步行動。
(shutterstock)
五十年來形勢最嚴峻的時刻
台灣問題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1971年10月,聯合國大會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權利,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在聯合國的唯一合法代表;從那以後,台灣問題基本上變成了國際間的雙邊問題,即不斷有外國政府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與台灣斷交,而台灣領導人多次策劃的所謂「重返聯合國」等類似行動均告失敗,無法將台灣問題「國際化」。從1979年中美建交至今,歷屆美國政府都將台灣作為與中國博弈的棋子,不斷向台灣出售先進武器,既收穫巨大經濟利益,又給北京製造了麻煩,但這種較量大體上仍在雙邊關係範圍內,因此相對可控。
到了特朗普政府執政後期,美國領導人開始用意識形態作為基準,將中國歸類為具有攻擊性的潛在敵人,同時大力推進與台灣的實質性接觸,完全不理會美國在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中做出的承諾和美國歷屆政府行之有效的穩健做法,試圖將台灣問題再度「國際化」。拜登上台後經過幾個月的考量,在台灣問題上採取同樣立場,一方面鼓勵美國國會內的反華議員乘坐軍機到台灣訪問,邀請台灣參加所謂的「民主峰會」,不斷挑戰中國在國家主權問題上的底線;另一方面鼓動部分歐盟成員和日本等國擴大與台灣的實質性交往,給中國製造難堪,令台灣問題「國際化」升溫,使之成為全球輿論關注的焦點,最近中國與立陶宛外交關係降級便是一個典型案例。
安倍昨天聲稱,「台灣有事」等於「日本有事」,也可以說是等於「日美同盟」有事。這不僅是將台灣問題進一步「國際化」,而且是在「拖美國下水」,因為美國官方表面上還是堅持其「戰略模糊政策」,拒絕評論台灣海峽一旦出現戰事美國將做出何種具體反應。美國和歐盟外交高層近日也將就雙方的中國政策展開對話,議程中包括台灣問題。面對中國現有的國家實力,西方國家仍然要一意孤行,可見美歐日諸國所下的賭注有多大,這同時也意味著,中國在台灣問題上遇到了50年來最嚴峻的挑戰,需要面對的不止是美國,而是一個以意識形態為基礎的反華聯盟。
中國反擊尚無合適的突破口
中國要應對美歐日的挑戰,就需要找到有效的突破口,或者是對方的「痛點」。外交關係降格或貿易制裁的實際效果並不大,因為在全球化的今天,產業鏈將各國連在一起,傷人也會傷己,特朗普對中國的高關稅措施收效甚微,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但面對西方咄咄逼人的攻勢,如果不及時作出反擊,只會讓那些與台灣擴大實質性交往的國家得寸進尺,令不利的形勢繼續滑落下去(a slippery slope),給中國的國際形象和公信力帶來進一步傷害。
中國在發展中國家中仍然具有較高地位,很多國家佩服中國在脫貧等領域的成就,在聯合國系統內中國仍然獲得大量發展中國家的支持。中國公安部國際合作局副局長胡彬郴上周當選國際刑警組織亞洲地區執行委員,成為該組織核心決策層13人中的一員,挫敗了西方阻撓他當選的努力,說明中國在國際組織中仍有較大影響力,但這些支持中國的國家在中國與少數西方國家一對一的較量中幫不上太大的忙。
中國必須向美國講清嚴重後果
安倍的挑釁性做法是在逼美國把「模糊政策」變得清晰透明,並令台灣海峽的緊張局面進一步升級,為實現他的「修憲夢」創造條件,但美國有自己的利益考量,並非安倍可以左右。中美計劃在近期舉行兩軍之間的高層接觸,中方需要利用這一機會再次向美方講清在台灣問題上不可以冒險的道理,也就是美方不應低估中國對於統一祖國的決心和能力,該說的必須說清楚。常言道綱舉目張,在台灣問題上,這「綱」仍然是中美關係。若能妥善處理中美關係,其他問題會比較容易解決,而如何管控分歧、防止局面惡化將是對兩國領導人的一場世紀大考。
樂本健【年度感謝祭】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 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