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9/2017
通脹哪裏去了?
2014年成為美國聯邦儲備局主席後,耶倫堅定地告訴世界,美國勞工市場接近完全就業,工資上漲會加速,所以美國貨幣當局需要加息來應付即將到來的通貨膨脹壓力。耶倫是歷任聯儲主席中學術造詣最高的經濟學家,但是通貨膨脹的走勢卻和她的預言相反,耶倫不斷說「這是短期過渡性現象,再等等」。
耶倫把頭髮都等到全白了。2014年2月至今,美國的非農就業人數總共增加了超過九百萬人,失業率由6.7%降至4.4%,但是核心CPI通脹曾經是1.6%,現在是1.7%,仍然沒有達到政策目標2%。頗具諷刺意義的是,決策者更關心的核心PCE通脹, 耶倫上任時為1.41%,現在快要離任了數字仍是1.41%。
這兩代投資者,在大學選讀經濟學課程時,都曾學過菲利浦曲線,知道通貨膨脹和失業率之間存在著穩定的負相關。換言之,當失業率得到改善後通貨膨脹可預期地出現上揚。耶倫及其他公開市場委員會成員,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接受的就是這個經濟學金科玉律,就業狀況明顯改善,物價必然隨後上升。為此,公開市場委員會不惜與市場預期分道揚鑣,聯儲的利率點陣圖所預言的利率上升,遠遠高過利率期貨市場所隱含的未來資金成本。
如此的濫印鈔票,為何沒有帶來物價上升?如此熾熱的就業市場,為何沒有帶來物價上升?這個問題不僅美國人在問,世界其他國家的人也在問,是乃世界性現象。
首先,君不見各國股市屢創新高,債市房市各有精彩?金融危機之後,各國銀行的金融中介功能普遍弱化,同時企業寧可做金融投資(美國回購股票、中國炒房地產)也不加碼實業投資。QE未能滲透到實體經濟,企業家對未來前景仍不樂觀,實業投資爽約,實體物價自然難有大作為,受惠的是金融資產價格。
其次,科技創新不僅帶來生產力的提高,也顛覆了許多產業的運作和盈利模式,從網上購物到共用經濟,傳統商業正在面臨新經濟的嚴峻挑戰,他們失去了加價能力。同時在就業市場,不僅工會式微,現在的就業形態也趨向臨時化、碎片化、外包化、機械替代化,員工漲工資變得愈來愈難。
以目前的通脹水準,聯儲根本不需要再連續加息。然而,格林斯潘時代將過低利率維持過久帶來了房地產泡沫/金融危機,慘痛教訓記憶猶深。而且再不提高利率,等到經濟開始下行時,貨幣當局就沒有政策工具了。
那麼到底加不加息?這是留給明年新的貨幣政策決策人的問題。筆者給出的建議是,1)忘掉菲利浦曲線,重寫/重修經濟學;2)除了消費物價指數,儘快編制金融價格指數。
本文原載於今周刊,為個人觀點,並非投資建議或勸誘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