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4/2014
《交友網站學到的十堂經濟學》邊網上擇偶邊學經濟
第一次都是震撼的。十年前ICQ流行時,第一次在虛擬世界和陌生人接觸,那聲恍如來自另一星球的「喔噢!」嚇得靈魂出竅,但發展至今,對各式網上的白撞莽撞,一概冷淡對待。
書名:交友網站學到的十堂經濟學:史丹佛教授教你交通阻塞、申請學校、尋找另一半背後的市場法則(Everything I Ever Needed To Know About Economics I Learned from Online Dating)
作者:保羅‧歐耶爾(Paul Oyer)
出版:商周(中文版)/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ress(英文版)
網絡崛起改變世界,特別是人際交往模式。史丹福大學商學院經濟教授保羅‧歐耶爾(Paul Oyer),研究了廿年經濟,與時並進,47歲時一頭栽入網上交友世界,還多番約會實戰,掌握網絡交友市場的經濟學原理,寫成《交友網站學到的十堂經濟課》外,還找到另一半。此書可作為了解大型交友網站的運作模式;或學習經濟學的核心理論;或個人網上擇偶指南,既實用又有趣。
歐耶爾是勞動經濟學權威,由研究市場到尋找終身伴侶的市場,他加入Match.com、 OkCupid、 eHarmony等大小知名交友網站,發覺網上交友的本質和求職、網購等活動分別不大-都是為了彼此配對,但交友網站比股票和黃金市場呈現更複雜的經濟學模式。他歸納出十個較重要的經濟學概念,讓讀者了解現代世界的運作,包括以下數項。
搜尋理論:即分析某種抉擇所涉及的取捨。找情人如找工,究竟該花多少時間去尋找對象?在一個職場待多久才轉工?正如買房子,總期待下一個單位是心水之選,唯一是看房子不同,約會時需打扮漂亮,因房子不用「愛」你。有些條件好的人,因擇偶太挑剔而要付出較長的時間去尋找Mr./Mrs. Right。這些,都在於「搜尋成本」的高低。
廉價溝通論:網上的徵友資料,有處處隱瞞或誇大的成份,情況就像網上購物和寫個人履歷表。作者說,「因為在一個誇大成性的市場,即使你說的是實話,也會被大打折扣!」如有研究指男的最愛誇大身高;說自己「愛好運動,膚色健美」的,普遍被解讀為「有點豐腴」,自稱「豐腴」的便是個胖子。
統計性歧視:歐耶爾在交友網站的個人資料坦承是「分居中」,卻得到甚少回應,一位本來願意約會的女性也臨陣退縮。她和普遍女性一樣,對分居男士存有偏見。作者說,對特定膚色、性別、年齡和婚姻狀態有偏見或預設立場,源於對方資訊不足,影響的不只是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更影響了市場上的經濟運作。
選型交配論:擇偶有時像職場,或小孩的數學能力分班,類型相近的人會走在一起,單身的尋找背景相近的伴侶;優秀人才自然被大機構羅致。然而,作者同時提出「負選型交配」也有好處,優秀和平庸員工在一起,也能提升團隊精神和效率。
在茫茫「網」海尋覓真命天子,沒有一定公式。作者開展此研究時,正值失婚階段,在大小交友網站有不少約會和失敗經歷,期間,他在專門給猶太人交友的網站JDate認識了一位「幽默教授」,對方是一位政治科學家,原來和他在同一大學任職,工作地點離他辦公室只有九十公尺,現在成為了他的另一半。
有人調侃作者花了那麼多心力,意中人原來就在旁邊,但作者回應道最重要是他不知道,因為,「必須進入市場,才有可能成功。」
【你點睇?】有學者倡60至65歲以下長者之2元乘車優惠,設每月補貼上限700元,你點睇?►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