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3/2015
兩個由小小心願成就的教育夢
楊千嬅在電影中演一個無私奉獻的幼稚園校長,有朋友看得淚眼漣漣。在小孩子的人生起跑線上,師長都是他們的夢,給他們信心和希望。教育工作是條美麗的長河,生生不息──「你有夢想嗎?」一話是由實踐而來的奇蹟和見證,就像這兩本書的主人翁,也是由微小的心願達成教育夢。
《一枝鉛筆的承諾》個人力量改變世界
書名:一枝鉛筆的承諾 (The Promise Of A Pencil: How an Ordinary Person Can Create Extraordinary Change)
作者:阿當‧博朗(Adam Braun)
出版:商周(中文版)/Scribner(英文版)
作者Adam Braun(阿當‧博朗)畢業於美國著名大學,和臉書創辦人Mark Zuckerberg是同期校友。大學時他受一套紀錄片《天地玄黃》(Baraka)的一幕聖河景象觸動,作者之後參加海上學府課程,一心去印度恆河開展個人的靈性之旅。
四處遊歷期間,他開始收集小朋友的心願:問他們「世界上你最想要的是甚麼?」越南的孩子想要「媽媽恢復健康」;夏威夷的小女孩想要「跳舞」;途經香港,一個在九龍的小孩則想要「魔法」……。到了印度,一個男孩回答說:「一枝鉛筆」。這答案令阿當內心震動,他意識到那是男孩的「一條鑰匙,一扇通往創造力,好奇心和可能性的門」,令阿當萌起為失學小童獲得教育機會的心願。
夢想始於熱情和行動。阿當離開華爾街的顧問公司的高薪工作,在快滿25歲時去銀行花25美元開立戶頭註冊「鉛筆的承諾」非牟利機構,開展建校大計,此書記錄了他為如何信守「一枝鉛筆」承諾,而一步步實現夢想的歷程。他創辦的「鉛筆的承諾基金」,五年間在全球發展中國家的貧困地區,為失學兒童建立了300間學校。
首18個月由義工經營,阿當運用他的金融投資知識,由籌募資金、宣傳、建立網絡,慢慢擴展,逐步成立具規模的機構。
全書30章,各以一個「真言」作標題,作者回想夢想成真的過程,充滿人生哲理──「敢與眾不同」、「知道你活著有目的」、「做小事成就他人大事」、「幸福來自成就他人」、「接近讓你成長的人」、「夢想就該大到夠驚人」、「目標明確才可實現」。
讀者走進他的奮鬥歷程,一點一滴增進信心,這不單是鉛筆承諾計劃的成功指南,也是一本個人成長和心靈勵志書籍。阿當從實現鉛筆的承諾的過程中,總結不少人生處世之道:
「不管夢是大是小,你都有把它成真的可能⋯⋯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每天只要增加一點點的步驟往前邁進。」
「無論你的年齡和地位,你的人生應該是一個你迫不及待要告訴別人的故事。」
「吸取生命、展現熱情,擁抱無眠的深夜,因為那是生產魔力的時刻。」
「鉛筆的承諾」基金創辦人阿當‧博朗的分享。
《教室外的最後一堂課》為教育努力至生命告終
書名:教室外的最後一堂課(The Priority List:A Teacher’s Final Quest To Discover Life’s Greatest Lessons)
作者:大衛‧蒙納許(David Menasche)
出版:平安文化(中文版)/Touchstone(英文版)
本書作者David Menasche(大衛‧蒙納許)在去年11月逝世。他在美國的高中任教15年,獲最佳教師獎,卻不幸於34歲確診患上末期腦癌,但他沒因此放棄教育的志業,反而激發他在餘下的日子,踏上巡迴美國的生命之旅,探訪曾任教的學生。
大衛以他的「優先清單」教學法聞名,那源於他和學生上莎士比亞課所教的《奧賽羅》劇作:他請學生用26個字彙組成的清單,形容劇中角色,如:榮譽、敬重、愛、獨立、安全感、冒險、家庭、旅行等,然後再用字彙來形容自己,啟發學生認識探索自己。
在大衛患病末期,花了101天走訪31個城市,探訪了75位學生,彼此分享生命中的「優先清單」,並把這些小故事結集成書。《教室外的最後一堂課》見證一位老師,為教育工作努力至生命最後階段,內容一點也不感傷,由敘述他患癌及治病的心路;回顧他為人師表的工作和難忘事情,他的「優先清單」教學法對學生和自己的啟發;他決定踏上美國巡迴之旅,及為完成此書努力的心願,每篇探訪後記附受訪學生對老師的評價和記念。
大衛深信教育是「實踐人道精神」。旅途中,他身體力行,與人建立情誼,學習感恩。他也重新檢視個人的生命清單,選擇「韌性」來取代年青時選擇的「生命力」。因為他覺得韌性關乎耐受力,而他「只祈求在剩餘的生命裏,能有承受最後時日的韌性。」
《說說心理話》身體唔舒服查唔到原因?周身痠痛疲累?可能係患有心身症!點解原生家庭會長時間影響一個人?點樣脫離循環?►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