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2018
推廣全民運動,締造多元共融
踏進新一年,筆者在年末假期後感覺身心都已「充足電」,準備於工作崗位上重新出發;然而筆者驚覺自己在假期間有點過分放縱,連場大餐後體重似乎失控,新年第一個目標大概就是要加強運動量。
對一般人而言,體育對身體健康的功效實在毋庸置疑;不過除此以外,體育亦有改善心理健康、提高就業機會及促進社區凝聚力等作用。有見體育的益處,近年世界各地政府積極推廣全民運動(Sport for All),而香港政府一直奉行「普及化、精英化、盛事化」為名的體育政策三大原則,亦鼓勵不同人士參與體育活動,以提高整體體育參與率,達致全民運動。
由於全民運動的推廣對象應包含社會各個階層,現時一些弱勢社群(如殘疾人士、低收入人士及長者等群體)參與體育活動時所面對的障礙,同樣是全民運動必須解決的難題;換言之,平等參與體育的機會是推動全民運動的重要元素。事實上,平等機會不但是全民運動的條件,更甚或是現代體育的本質之一;美國社會學家阿倫.古特曼(Allen Guttmann)早於1978年在其重要著作《從宗教儀式到世界紀錄:現代體育的本質》(From Ritual to Record: The Nature of Modern Sports)中提出現代體育的七大特徵,當中第二個特徵為「平等化」(Equality)(古特曼所指的「平等化」意指所有人皆應享有平等機會參與體育競技,並在公平的狀況下進行競技)。
就著全民運動,歐洲理事會於2010年指出體育場地設施對平等機會的重要性;特別對很多弱勢社群而言,場地設施是參與體育活動的重要考慮。殘疾人士或長者需要無障礙設施或其他配套支持其參與體育活動,而低收入人士則往往受場地收費及其他成本(包括交通及裝備等)影響體育參與。現時,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為殘疾人士或長者提供轄下場地設施的收費優惠及免費訓練班,正是推廣平等機會的政策例子。一些民間團體亦會為弱勢社群提供參與體育的機會,比如凝動香港體育基金;該基金會為低收入家庭的青少年提供為期兩年的免費體育課程,而且不少課程甚至由現任或前香港代表隊成員擔任教練。
由於體育有著促進社區凝聚力的作用,同時弱勢社群亦可從體育活動中獲得新技能,學習團體精神,從而提高就業或經濟能力,因此體育活動可在全民運動的基礎上,作為一種工具進一步推動弱勢社群融入社區,促進多元共融;當中香港的板球運動可謂絕佳例子。板球在印巴等國家一直是國民運動,而香港的男子板球代表隊成員現時幾乎都是南亞裔人士;這些南亞裔成員可參加國際板球比賽,為香港爭取殊榮,同時在退役後獲得中國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支持,為生涯出路作出計劃準備。
政府「三化」體育政策中的「普及化」鼓勵更多人參與運動,而為弱勢社群解決參與運動的困難,為他們提供參與及發展機會,應是推廣「普及化」的其中一個重要課題。
《說說心理話》情緒反覆無常點算?一句「唔緊要」已經很大安慰!社工分享如何扭轉負面想法►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