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2/2015
中藥實效勝檢定
85歲的屠呦呦是中國首位獲頒諾貝爾醫學獎的科學家,作為中國人固然與有榮焉,但此中也有悲哀:中醫藥學中,不少文化瑰寶仍需要用西方檢定的方法,才可得到認同。
中醫藥有其獨特醫學特性,不能全靠西方檢定方法去衡量。
其實,無論屠呦呦有沒有獲得諾獎嘉許,都不會影響她所發現的青蒿素對抗瘧疾的藥性和療效。早於1972年,屠呦呦及其團隊已在青蒿中,萃取到青蒿素,屠根本不必需要向其他人解釋這種無色結晶體的分子結構,也可治病救人,外國專家不明其中奧妙,並不代表中國文化的智慧,尤其是中醫藥學沒有價值,就像人參與蘿蔔,不用西醫驗證數據,你會揀邊樣?由於現代西方醫學已成主流,才會令大家以為西醫是檢定療效的唯一標準。
試問約200年前,當西方醫學完整的概念和理論還未誕生時,歐洲文明以外,如埃及、伊斯蘭、印度、西藏,以至美洲印第安的文化中,不都有可以治癒病人的醫學?
又如《紅樓夢》,如諾獎遴選委員透徹了解中國文化,從而可更理解、欣賞它,筆者相信,假如曹雪芹仍在世也可獲諾貝爾文學獎,只因國際專家根本不識此中國文學瑰寶。
而從另一角度看,屠呦呦獲得諾獎,可能會令內地中醫藥學朝另一極端發展:研究者更會向國際標準低頭,而他們有個思想盲點,就是要像屠一樣用西方科學的方法,尤其是西醫方法,去檢定、認許中醫藥學的成效,更因認為中國傳統的方劑不科學而抹殺了它們的價值。
相對於西醫,中醫藥學有待發掘和探討的領域極多,單說中藥方劑,中醫有「一藥一治」之說,即指定處方供診治指定病狀,而中藥的藥物數量動輒多達十數以至幾十味,這些不同種類和分量的藥物組合(複方),都要視乎每個病人的個別體質來用藥,它們的組合,即使以三種藥物計,如各用三、四錢,就有「三三四(錢)」、「三四三」、「三四四」等多個組合;藥物多不勝數,複方近乎「六合彩」的組合也數之不盡,若要透過科學方法,單要就方劑進行分析以至得出結論,恐怕要經年累月;要與以高齡才獲認可的屠呦呦一樣,憑科學數據取得成果,並不容易,而所需投放的資源,包括資金及人力物力,恐怕也是天文數字。
中醫藥學以臨床經驗檢定,正如電影《一代宗師》中說:「功夫兩個字,一橫一直(「瞓低」和「企直」),也是看死與生,能夠治癒病人才最重要。中醫講扶正袪邪,西醫講細菌病毒,兩者的概念和體系各不相同,但今時硬要以西醫方法和手段,要中醫藥學在同一標準下看齊,這樣做,只會令中醫藥學的文化寶庫永遠上鎖,不能造福當代人類。大家試看看簡單如醫感冒,中醫也根據個別症狀而有:荊防敗毒散、銀翹解毒散、桂枝湯、葛根湯、桑菊飲、板藍根等,便可知中醫藥學的博大精深,更不必要提到《黃帝內經》的導引按蹻和針灸等療法了。
我們並非擁「中」自重,不肯吸收外事,而是文化有其獨特的地域性、不可取代性,雲吞麵當作意大利麵煮,你說可否?
轉載自: 晴報
【與拍賣官看藝術】畢加索的市場潛能有多強?亞洲收藏家如何從新角度鑑賞?►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