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5/2016
積極綢繆退無憂
金融投資界不時會委託獨立調查機構,就港人退休生活預期或計劃發表研究報告,從而反映港人對退休的想法和現實與預期的落差。最近兩份有關報告顯示,市民要更加面對現實,多為退休生活綢繆,才可真正退而無憂。
要保障退休生活,除要留意提高強積金供款外,還要自行積極投資,甚至退而不休,繼續工作。
安聯投資的《退休信心調查》訪問了800人,結果是「理想退休資金」為437萬元,但他們預計退休時僅可累積318萬,相差約120萬!只有約3成會為退休作定額儲蓄或投資;25至34歲的受訪者中,只有57%持有股票。
另一調查,香港人壽保險從業員協會的《公眾退休規劃》訪問了504人,近半(47.3%)受訪者表示未有為退休生活規劃,而銀行儲蓄仍是主要(76.6%)的退休方案,強積金/公積金供款為次要(68.4%);與安聯的受訪者有別,這調查近6成受訪者表示,預計退休時銀行儲蓄會少於200萬!
假設以上兩項調查結果都反映真實情況,可見:一、港人對退休生活的理想與實際有頗大差距,又不願做實際行動去改變現實;二、保障退休生活仍依賴銀行儲蓄,年輕人亦不願意參與投資活動,從而讓自己的退休生活更有保障。
要改變固有想法,港人日後的退休生活才可望進一步得到保障及改善。2005年,世界銀行倡議「退休保障五大支柱框架」,即:零支柱:毋須供款、由政府資助及管理的制度,提供最低水平的退休保障;第一支柱:由政府管理的強制性供款制度;第二支柱:由私營機構管理及具備足額資金的強制性供款制度;第三支柱:自願性儲蓄(例如個人儲蓄及保險)及第四支柱:非正規支援(例如家庭支援)、其他正規社會保障(例如醫療及房屋)及其他個人資產(例如自置物業)。這五大支柱是所有生活支柱來源,但大家大可跳出框框去想,有需要又有工作機會時會否繼續工作?退休前後,投資固然可做,但投資收穫是否足以維持退休生活?大家不妨考慮不要完全放棄工作賺錢的想法和機會——任何兼職,哪怕是做速遞,甚至很多人嫌棄的執紙皮,都不失為自食其力的工作。
強積金的投資收益和表現的確未如理想,這很視乎環球投資環境,不可強求表現,但僱主僱員各5%的供款則太少了。約20年前,筆者與《紐約時報》的財經專欄作家曾討論過,得出每月供款為入息的17.5%,投資年8%增長,退休後才可有當年生活水平一半的退休生活;今時年8%增長是天方夜譚,但要增加供款,爭取較佳回報表現的道理卻歷久常新。
要保障退休生活,要特別留意提高強積金的供款外,還要自行積極投資,甚至退而不休,繼續賺取生活。伊索寓言蚱蜢與螞蟻的故事大家雖然耳熟能詳,但如過度強調工作生活平衡(work-life balance)的想法,就會令自己「平衡」至迷失,變成另類蚱蜢。
轉載自: 晴報
樂本健【年度感謝祭】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 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