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8/2016
推積極房策 建屋安民
港人置業難,樓價穩定了一段時間後,最近似重拾升勢。在「全世界錢多,資產有價」的大環境下,香港物業仍是環球投資首選之一,若政府視「樓」是民生物用的重要環節,便應再積極應對久遏不止的樓價。
「港人港地」項目是政府積極應對樓市升勢的措施,長遠應該多推相關的政策助港人上車。
有樓價指數顯示,本周樓價錄得近年半以來的最大升幅;有地產代理更預期,年底前新界東所有樓盤的實呎價將升破萬元。以今年大學畢業生平均月薪來看,樓價的確進一步拋離年輕人的購買能力,若政府想幫助年輕人,甚至任何年齡人士置業,就真要研究樓價與經濟現實兩走極端的矛盾及其紓解方案。
自量化寬鬆以來,全世界的「錢」都多了,但並不代表財富或有價值的資產也多了,環球,包括內地的投資者,以印出來的「錢」追逐實物資產,尤其是香港有限的物業供應量,本地樓價怎能不升?
談港「樓」,它其實包含着3個概念:一、基本居住;二、置業自住兼投資;三、物業投資。因此,「樓」若被視為本地民生物用,是港人生活的必須,而不應作為投資工具,政府便有責任介入樓房的供需關係。即將推出、位於啟德新發展區的首個「港人港地」項目,正是政府為保障港人置業優先權利的舉動。
「港人港地」項目的地契規定,住宅單位由批地起計,30年內,只可售予香港永久居民,買家可與非港人聯名購買,但他們必須是近親,而且不可以公司名義購買;租戶身份雖沒有限制,但租約年期僅5年,無論出租或轉售,都須獲政府同意。政府這類介入,對遏止樓市炒風,不可謂全無作用,但今次僅提供545伙,社會希望日後會看到更多同類項目推出市場。
限購固然是其中一個方法,若促使現有的空置單位在市場上流通,也會是另一辦法。2014年,私人市場有逾4萬個(43,263個)空置住宅單位,政府會否考慮參考個別先進國家的做法,開徵懲罰性空置物業稅?至於如何界定「空置」及具體執行的細節如何,其標準、措施都有待公眾討論。
近30年來,不少港人因不能上車(置業),而對人生失卻希望。若政府有免費屋、平屋、平租等安民心的措施,或可減少港人怨氣,從而紓緩社會矛盾。
物業投資是不少人致富的手段,政府沒有需要助人發達,但若市民認為「安居」(基本住屋需要)和「樂業」(置業自住)是港人的需要和權益,政府便要積極加以滿足和照顧。
沒有人能預知樓價未來的升跌,唯一肯定的是,港人置業和住屋的需要日增,因此,增加供應,闢地建屋安民,一直是急需要落實的長遠解決方案。
轉載自: 晴報
【與拍賣官看藝術】畢加索的市場潛能有多強?亞洲收藏家如何從新角度鑑賞?►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