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1/2024
創新科技 | 香港北部都會區發展在即!政府應如何利用創新科技,幫助保育及保護生物多樣性?
鄧淑明
鄧淑明
鄧淑明博士,榮譽勳章,太平紳士,香港大學計算與數據科學學院及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客席教授,香港土生土長培育的資訊科技界企業家。鄧博士於九十年代創辦 Esri中國(香港)有限公司,專門推廣地理資訊系統(GIS)軟件和提供相關解決方案。鄧博士也是智慧城市聯盟創辦人及榮譽主席。除了GIS本業,鄧博士對ICT行業、電子健康、環境保育、初創企業及智慧城市等經常提出建議,並積極參與多個政府及民間組織,致力促進香港科技及社會事務發展。
鄧博士的卓越成就和貢獻廣受認同,並獲多項榮譽,包括:香港大學2009年理學院傑出校友、2006年香港十大傑出青年及香港美國商會2004年「最具影響力女性獎–年度傑出女青」及2001年香港十大傑出數碼青年等。
智慧城市5.0
北部都會區(以下簡稱「北都」)為本港重點發展的大型項目,將成為一個宜居宜業宜遊,並以創科產業為經濟引擎的新發展區。我們了解這對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深具意義,同時也期望發展北都時,能夠兼顧保育和維持生物多樣性這個大原則。
可是,去年10月底公布的《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中,港府就有關發展,只提及可能設立兩個濕地保育公園,比兩年前政府首次公布的6個保育區,不見了4個,不禁令人既疑惑及又憂慮。
濕地是生物多樣性的搖籃,孕育著無數動植物種,對水禽尤其重要,因為主要為牠們提供食物和繁殖育幼地。根據漁農自然護理署網頁指出,本港孕育逾3300種維管植物、55種陸上哺乳類、逾570種鳥類、196種淡水魚、90種爬行類、25種兩棲類、245種蝴蝶和132種蜻蜓。香港這彈丸之地,竟可孕育如此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實屬難得。當中的6000多公頃的內陸濕地,就是位於新界西北部。
國家主席習近平曾多次強調要保護生物多樣性,因為可以「從保護自然中尋找發展機遇」,更能「彰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智慧」。因此在規劃北都時,除要致力以創新科技令工程由規劃、執行到管理也精準無誤,還要確保對環境尤其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減至最低。
要守護生物多樣性,一如樹木管理,先要為北都建立一個全面的生物多樣性資料庫。同時,資料庫必須在大規模發展之前完成,這樣以後才有基礎可以對比建設前後的分別,令保育工作成效更清晰。同時,為減少大眾的誤會,必須加強溝通,我建議當局可設立圖像化的關鍵績效指標(KPI)儀錶板,以供對比不同方案的保育成果,市民的疑惑便自然能化解。
此外,全球氣溫持續上升,增加極端天氣發生。正如Esri 總裁及聯合創辦人Jack Dangermond指出,氣候變化、糧食短缺也一如人口老化等問題,既是世界性也是跨學科的。如果我們以單一學科的處理方法應對這些挑戰,肯定事倍功半。我們需要協調社會各個層面,一起權衡取捨,為解決方案達成共識。
根據天文台資料顯示,北都由於有較廣闊的集水區及地勢平坦,雨水積聚和退卻都較緩慢,在夏季發出新界北部水浸特別報告頻繁,加上沒有海水的空氣作出調節,溫度比市區更高。在極端天氣日趨嚴重的影響下,要解決水浸和高溫的問題,重新規劃及檢視北都的綠化生態系統變得更加重要。
事實上,北都可視為實踐保育與發展並行的重要試點項目,故必需要秉承可持續發展的思維,還要積極與各方溝通,尋找共同語言。我們可以利用地理資訊系統(GIS)作主要溝通工具,藉著把地圖和數據資訊圖像化的特點,促使大家全面理解問題,然後作出更強的決策。這樣,我們的城市才能不斷進步。
【你點睇?】皇馬巴塞傳奇表演賽爆簽名會風波,26人買涉$20萬套票僅見部份球星15分鐘,你認為事件哪方須負較大責任?► 立即投票